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成都新征程再出發
去年4月,國家批復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賦予了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大歷史使命。
肩負國家使命,落實省委部署,成都觀大勢,謀大事——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市委十二屆七次、八次、九次全會先后召開,共同構成了治蓉興蓉總體戰略布局,通過綜合研判國內外發展大勢,系統謀劃城市未來發展的戰略體系和行動綱領,形成了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強化“五維支撐”,推進“七大任務”,各類規劃有機銜接引領發展的工作格局。
在奮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壯闊征程中,2016年,成都實現了“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傳遞出了堅定的城市發展信心: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170.2億元,同比增長7.7%,經濟穩中向好、活力增強。
2017年,是我市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實施“十三五”規劃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年。昨日,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全國兩會傳來,讓全市上下鼓足了干勁——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
不忘初心、砥礪前進。今年,成都將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以“157”總體思路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努力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貢獻更多成都力量。
創新驅動激發活力
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
城市動力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驅動力量,決定著城市發展的速度、質量和可持續性。在這個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成都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為目標,明確將加快形成以創新、改革、開放、人才“四輪驅動”為主的城市動力結構。
一年以來,成都將創新驅動作為面向未來的核心戰略和推動轉型發展的第一動力,按照“12345”總體思路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編制完成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九大任務清單”,倒排工期,掛圖作戰。
“兩個通道”加速打通——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成都新十條”和“軍民融合十條”等政策,在全國率先探索出“早確權、早分割、共享制”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模式,以及軍民兩用技術聯盟股權合作新機制等軍民融合發展路徑。
“三大抓手”持續發力——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落實“6+4”先行先試政策,成都科學城引進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等10個合作項目,郫都區、中國電信(成都)、四川大學獲批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
去年10月,在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周年之際,首屆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高峰會落地成都,8大試驗區重量級嘉賓齊聚蓉城,全創的成都經驗成為了嘉賓們熱議的焦點。
誠然如此,2016年是成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起步之年,也是收獲頗豐的一年:引進3個諾貝爾獎團隊,新建20個院士專家工作站,新開工軍民融合、科技創新要素保障類重大項目共55個,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人才、項目、投資等生產要素向“兩個通道”加速聚集;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74%,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2.7%,發明專利申請量突破3.9萬件,增長32.59%,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5.8件,新增科技型企業1.2萬家,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成效凸顯……一年的創新改革試驗,成都創新活力進一步激發,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全面提速。
大抓項目抓大項目
以投資夯實發展底盤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城市發展的基礎在經濟,支撐在產業。回顧這一年,成都始終抓住了產業發展這個“命根子”,項目投資這個“牛鼻子”。
去年9月8日,從開工建設到建成只用了23個月,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工廠首款產品東風標致4008成功下線;9月23日,從開工到投產僅用315天,中車成都公司首列鋁合金A型車下線……去年以來,“成都速度”頻頻刷新,令人驚嘆。
今年2月10日,格羅方德在中國最大和最先進的晶圓制造基地落地成都——2英寸晶圓成都制造基地項目正式簽約開工,劍指百億美元投資規模,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快馬加鞭。
在一個個重大項目早開工、早竣工、早投產、早達成,從施工圖變成實物量的背后,是成都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項目年”部署,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真抓實干。項目是投資的載體,一年以來,成都始終堅持以項目為中心組織經濟工作,以“153”項目為牽引,推動紫光IC國際城、京東方二期等139個重大工業項目簽約引進,中電子8.6代線等119個項目開工建設,東風神龍、英特爾駿馬等135個項目竣工投產,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370.5億元,增長14.3%,總量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與夯實投資底盤相得益彰的是成都日益加快的產業轉型步伐。大力實施工業強基行動,工業經濟穩步回升,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4%,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3+N”工業園區布局加快構建;實施服務業提升行動,西部金融中心、國際購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國際會展名城加快建設;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農業增加值增長4.0%;“小組微生”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這些2016年成都經濟的務實舉措和可喜成效,折射出的是成都經濟在這一年提質增量、轉型升級的不凡歷程。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
不斷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去年6月,中國鐵路總公司在成都、重慶、鄭州等八城同時舉行了統一品牌中歐班列發車儀式,從成都出發的蓉歐快鐵率先抵達終點。
去年7月,蓉歐快鐵從歐洲運回了首批20輛進口寶馬轎車,改寫了整車進口依靠海運港口歷史,打通了汽車產業雙向國際合作新通道。
去年9月,蓉歐快鐵正式開通成都——伊斯坦布爾的南線國際班列,這是我國開通的第一條南線中歐班列,標志著“蓉歐+”戰略海外輻射范圍擴展至中亞、南歐地區。
成都,作為“一帶一路”的核心節點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節點,已然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前哨”。隨著成都區位優勢的日益凸顯,2016年,蓉歐快鐵實現了諸多突破,進一步鞏固了中歐貿易的重要國際物流通道地位,樹立起了中歐班列第一品牌形象。依托蓉歐快鐵項目,成都正深入實施“蓉歐+”戰略,構建“兩港三網一樞紐”立體式國際化物流體系,加快建設成都國際空港和國際鐵路港,拓展國際國內陸上物流網、空中物流網和空中人流網,打造“服務西部、輻射全國、影響全球”的國際物流樞紐。
“蓉歐+”戰略的實施不僅改變了國際物流運輸格局,更推動了產業產能向成都聚集和轉移,隨著DELL、TCL、飛利浦、聯想、格力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業紛紛與成都“聯姻”,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蓉歐+”戰略的產業聚集和產能轉移效應日益顯現。
當然實施“蓉歐+”戰略僅是成都堅持高水平雙向開放的一個“縮影”。在國家鐵路樞紐加速“跑”的同時,成都的國家航空樞紐建設也在加速“飛”。去年5月,定位于國家級航空樞紐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破土動工,將于2020年建成投用,屆時成都將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中國第三座“一市兩場”的城市。
以大通路建設推動大開放,成都又迎來新機遇——今年2月28日,國務院發布《“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首次明確成都-重慶為全國四個將重點打造的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成為了中西部地區唯一一個。
“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珠峰看成都”,2016年,一個開放的成都擁有越來越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獲批,即將掛牌,進入正式實施階段,成都作為主體,將重在探索內陸地區暢通國際貿易的新機制,打造具有“一帶一路”特色的內陸自貿區;中國-歐洲中心加快建設,中德創新產業合作核心園區正式揭牌,中韓創新創業園、中法成都生態園發展勢頭良好,國際合作平臺建設不斷加快……在今年3月3日,成都更是新增一國家級重大開發開放平臺——經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民航局正式批復設立,成都臨空經濟示范區成為繼鄭州航空港、青島、重慶、廣州、上海虹橋后第六個獲批的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
交流讓城市情誼永續,合作讓發展更有未來。今日,本報和多家城市黨報聯袂推出的《共擔使命共同行動——全國兩會城市紀行》系列報道就要跟讀者說再見了。
從報道策劃到聯動采訪,每一篇報道都立足使命共擔、經驗共享,生動展現出每座城市獨特的風采。雖然城市戰略定位不盡相同,但透過一篇篇報道,折射出的卻是同樣領命發展的決心和激情澎湃的干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前,成都正奮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既需要全市上下鼓足干勁、砥礪奮進,也需要對標借鑒國內兄弟城市有益經驗。在報道策劃之初,我們有著自己的初衷——在全國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當下,實地探尋各地的改革案例和鮮活經驗,共同分享,相互借鑒。訪權威部門,看發展現場,在記者的實地走訪中,各個城市特色路徑成為了捕捉的重點、報道的亮點,希望以此微末之力助力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成都二環橋下不再只有草坪 擬增灌木、花卉
二環路綠化景觀主題為“五彩綴景、濃綠環城”,以綠色為主基調,提煉東南西北各段區域特色和文化,分別點綴凸顯紅色、紫紅色、金色和綠色。【詳細】
成都優化拓展城市空間
成都新的城市空間格局確立后,記者曾經的采訪對象,中國女鞋之都【詳細】
成都“增花添彩”植物選擇將以鄉土植物為主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為重現杜甫筆下盛景,成都將于2022年建成天府芙蓉園,其中芙蓉小鎮3個,芙蓉主題觀賞園5個,實現芙蓉品種達30種,將花卉彩葉植物覆蓋率提升至30%以上。【詳細】
成都新規:任何人不得擅占住宅小區內綠地
昨日,記者從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獲悉,為加強成都市住宅小區綠地管理,規范綠地管理行為,根據《成都市園林綠化條例》《成都市物業管理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該局和成都市城鄉房產管理局共同制定了《成都市住宅小區綠地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規定任何人不得擅自砍伐、移植住宅小區綠地的樹木和占用住宅小區內的綠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