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成為兩會焦點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近年來迅猛發展,由此不可避免地在建筑物的建造、使用和拆除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副產物。數量龐大的建筑垃圾何去何從已經成為關注的焦點問題。
據統計,每1萬平方米建筑的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建筑垃圾500~600噸,而拆除1萬平方米舊建筑,將產生7000噸~1.2萬噸建筑垃圾。我國建筑垃圾數量已經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以上。據保守估計,未來十年,我國平均每年將產生15億噸以上的建筑垃圾。預計到2020年,建筑垃圾將達到26億噸,2030年更將達到73億噸。
然而,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處置仍然以堆存、填埋、筑路等方式為主,資源化率遠低于發達國家,并且有相當一部分仍達不到安全標準。此外,絕大部分被運往城郊或鄉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方式處理。建筑垃圾占用大量土地、耗費填埋等建設費用,造成環境污染,對人民生活造成危害。
面對與日俱增的建筑垃圾,若不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整治,相聲演員岳云鵬的《五環之歌》里“終于有一天你會修到七環”的歌詞,也可能因為城市垃圾的存在,變成了“現實”。
所幸,今年1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暫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公告管理暫行辦法》,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資源化即是把垃圾變成再生資源,制成各種產品用以滿足市場需要,強調的是“價值”和“效率”。一般情況下分類越細、越純,資源化用途越廣,利用率和利用價值越高。
據工信部統計,2012年我國產生建筑垃圾15億噸,資源化利用率不到5%。發達國家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以上,日韓達到95%。如果將我國95%的建筑垃圾建材化,可創造萬億產值。
同時,為了鼓勵規?;a,兩部委還對準入企業的生產規模提出了硬性要求:大型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年處置生產能力不低于100萬噸,中型不低于50萬噸,小型不低于25萬噸。
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陳玉祥表示,建筑垃圾資源化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筑垃圾的有效處理有利于保護環境、減少填埋和露天堆放產生對地下水、土壤以及空氣產生的污染。
中聯重科副總裁張建國也認為,我國建筑垃圾只有盡快實現資源化處理,才能變廢為寶,讓這一“城市礦藏”轉化為“綠色能源”。
盡管與國外相比,我國建筑垃圾在工業化生產和應用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在資源化處理工藝上在逐步完善。業內人士建議,在未來發展中,應解決制約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主要瓶頸問題,整合產業內優勢資源,加快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發展速度。
兩會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戶思社表示,建筑垃圾作為城市礦產,其資源化利用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針對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工作出臺指導意見,各地市根據實際制定配套的實施細則,推動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工作快速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呼吁加快提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生產過程是環保的,性能滿足國標要求。他建議制定相關政策,像監管報廢汽車那樣監管建筑垃圾的流向;制止偷倒、亂倒建筑垃圾的行為;重罰違法傾倒建筑垃圾的企業,包括罰款和停止參加招投標的資格。
全國政協委員朱專興呼吁立法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表示建筑垃圾應當科學的、資源化的處置,變廢為寶,應當由政府統一管理、統一收集、統一分類、統一研發、統一利用,這樣才能保證建筑垃圾真正實現資源化利用。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韓國光教 Galleria 百貨公司大樓
2020 年 3 月 25 日 – 由 OMA/克里斯·范杜恩(Chris van Duijn)設計的 Galleria 百貨公司在首爾南部的新市鎮光教正式開幕。 Galleria 光教店位于這新城市發展區的中心,周圍被高層住宅包圍著,石塊般的外形賦予其自然氣質,使之成為光教居民生活的一個焦點。【詳細】
從建筑看城市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當今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重要工作,其意義和影響不言而喻。雖屬文化問題,但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物質載體則遍布于經濟社會的諸多領域。建筑文化就是其重要形式之一。建筑和城市規劃【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