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濕地公園園林化解決對策
一、爭取濕地建設的籌碼:獲得政府重視
政府的支持是決定國家濕地公園能不能順利建設的籌碼。在建設初期,項目的總規劃師應通過統籌規劃和綜合分析向政府部門展示濕地公園的保護和建設對于城市發展可能帶來的新機遇,這樣吏容易獲得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政府財政的支持,從而也從根本上避免目的和指向不明確的濕地園林化。
(1)生態補償作用轉化為社會效益 城市近郊的國家濕地公閌建設對于城市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態補償作用。如規劃師只是向政府展示生態補償功能往往不能獲得政府太大的關注,只有深入解析生態補償功能衍生而來的副價值和社會效益才能大大提升政府的重視度。香港濕地公園在建設初期,區域的規劃師說服香港政府建設濕地公園的要點不僅僅是其對于天水圍地區的生態補償功能,也將生態功能與周邊的區域發展結合在一起進行統籌考慮,才獲得了香港政府的重視,并達到了區域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生態綠心功能成就城市價值在城市中心區的國家濕地公園是城市的生態綠心,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但同樣,這只是向政府展示“濕地的建設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不能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而闡述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城市價值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增長,則會增加政府進行濕地建設的動力。海珠濕地作為廣州的城市綠心,在建設初期規劃師就拓寬了政府的視野,使得海珠濕地在發揮其生態功能的基礎上,融合了城市生態服務、科普宣教和文化傳承功能,調和城市功能和生態功能的關系。這一思路,不僅贏得了廣州政府對于濕地建設的支持,避免了建設過程中濕地園林化的問題,也為廣州創造了具有前瞻性的、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二、促進可持續建設的動力:均衡各方利益
在項目前期充分考慮項目所涉及相關部門的利益關系,滿足政府各部門、相關區縣和當地居民的需求,通過促進產業轉型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統籌部門利益關系獲得社會支持、實現社區共建提高公眾參與,才能協調通過濕地園林化不能協調的利益,才能從源頭上避免濕地園林化,才能順利并持續地推進濕地建設。
(1)產業轉型帶動地方經濟 濕地作為一個以保護為主體的建設工程,在項目區范圍內禁止采礦、養殖及大面積的農業耕種行為。這些產業的令行禁止勢必會影響民眾的經濟利益。如何讓當地的產業從單一、粗暴的行業中解脫出來,完成經濟模式的轉變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是項目考慮的重要問題米埔自然保護區在設立之前,當地漁民以基圍蝦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而在設立之后,其經濟來源從售賣基圍蝦轉化成售賣基圍蝦的文化,產業類型從養殖產業轉型成文化產業。以基圍蝦養殖文化為主體的體驗活動所帶來的直接門票收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已遠超于賣基圍蝦所得的單純收入。而這里,并沒有濕地園林化的痕跡。由此可知,濕地園林化并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濕地建設的絆腳石。
(2)溝通協調獲得社會支持 通過溝通協調讓更多的部門和組織參與到濕地建設中來,是獲得更多社會支持的關鍵,也是濕地建設能否圓滿完成的關鍵。而協調的根本是利益的協調,也是責任的承擔,這不是簡單的濕地園林化可以解決的。同樣是米埔自然保護區,香港政府通過非政府組織WWF來統一管理,并協調對接政府各部門。各部門根據其特點承擔一部分職能,共同造就了濕地建設的成功。
(3)社區共建提高公共參與 濕地范圍內經常包含少量的村莊、居民點。碰到這種情況,通常有兩種處理方案,一是整體拆遷,統一補償;二是保留原住民,增強其濕地保護意識,解決其就業問題,并向游客進行活態原生文化的宣傳。在這兩種方式里,第一種更為簡單直接,第二種則通過社區共建的方式擴大了公眾參與的程度,更多獲得民眾對濕地的認同,從思想意識上避免濕地園林化的產生。
三、抓住濕地建設的重點
重點在濕地建設的過程中,只有依據閨家林業局所實施的驗收標準來規范建設過程,在規劃中挖掘濕地的場地特征,在種植設計中遵循自然法則,才能在建設過程中避免濕地園林化的產生,真正保護具有典型場地特征的原生態濕地。
(1)切合驗收標準 國家林業局目前所實施的驗收標準是決定_家濕地公園的試點能不能正式成為掛牌的國家濕地公園的唯一標準這項驗收標準包括了六項不受理驗收的情況、七項不可或缺的驗收內容和總體超過80分的驗收標準。驗收標準的第一大項即為濕地生態系統的基本狀況,只有保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物物種多樣性、保護保育區自然狀態、保護濕地野生動物柄息環地,才能獲得優良的評分如若出現濕地園林化的問題,那么根據一票否決制將直接無法通過驗收。
(2)挖掘場地特質 場地特質是不同濕地區別于其他濕地的關鍵要素,主要分成生態特征和人文特點兩方面內容,是場地唯一性、典型性和獨特性的集中概括。把握濕地的場地特質可以有效地避免場地建設的模式化和同質化,也在設計語言的使用上避免了濕地園林化的產生。
第一,生態特征決定濕地面貌。生態特征的區別包括氣候的南北差異、海拔差異、不同類型水系的差異、不同的土壤特征、水源補給情況和自凈能力、生物多樣性特征及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關系等。在濕地建設過程中,只有熟知其生態特征,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修復。在海珠濕地,水質凈化是利用自然潮汐動力的特點為濕地提供豐沛的水源,同時也對進入濕地的珠江水進行過濾和凈化這種根據濕地潮汐特征的方式進行水質凈化的方式,依托大自然的厚愛,節省了大量的人工凈化成本,避免了園林化的人工濕地凈化方式,達到了理想的凈水效果。
第二,人文特點賦予濕地文化。濕地的人文特點因不同歷史時期和朝代更替特點,形成各個區域不同的文化特點對濕地獨有人文特點的把握,使得設計師更傾心于保護和提煉濕地的歷史面貌和人文痕跡,也就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園林化濕地的產生。
第三,遵循自然法則 國家濕地公園的綠化修復和生態種植不同于普通公園園林化的綠化種植方式,更注重遵循自然法則其種植原則更多的是采用近自然設計的方式,以自然為父、以時間為母,利用大自然的種子庫,讓場地自我設計,讓自然完成工程的部分內容。而園林化的種植則更多以人的審美情趣為基礎,以苗圃苗和培育種為主要素材,以精心的園林養護為后盾進行設計遵循自然法則,采用近自然種植的方式,可以在種植方式上避免濕地園林化的產生。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航拍廣州最大的濕地公園——南沙濕地公園
南沙濕地公園位于廣州市最南端,地處珠江出海口西岸的南沙區萬頃沙鎮十八涌與十九涌之間,總面積約10000畝,是廣州市最大的濕地公園,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也是夏季觀賞荷花荷葉的好去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