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桐(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例如僅分布于云南的孑遺物種滇桐,因當地種植草果、杉木、茶,或者修路等,目前僅剩100多株。生長在四川雅礱江流域的五小葉槭,因當地修建小水電站、公路等,目前僅剩500多株。
澎湃新聞:你曾提到一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因未列入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里而缺乏法律保護?
孫衛邦:中國已經有《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但是條例中明確保護的只有國家一級或者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僅于1999年頒布了第一批),經過近10余年的調查和研究表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的物種名單遠遠沒有囊括如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內的很多物種,具有局限性。以納入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的《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里的120種為例,目前還有58種未納入保護名錄里,占全部的近一半。
因此,國家層面立法是完善的,但是哪些物種應當納入到保護名錄里,這就需要植物學家去基于不斷的調查和發現去完善擴充。地方政府也需要向公眾普及,了解當地的那些物種、特別是納入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名錄的物種應該有哪些。
華蓋木花(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華蓋木需要30年才能開花
澎湃新聞: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分別適用于什么樣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目前取得哪些進展?
孫衛邦:植物的就地保護是指在原生境中對受威脅物種實施的保護,因其能令進化過程得以延續而常被作為首要保護方法。
對那些和其他物種有著復雜關系并要依賴于其他物種才能生存的物種,就地保護應是是唯一可行的保護手段。自然保護地(包括各類型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森林公園等)是受威脅植物就地保護的主要場所,對于分布在自然保護地以外的極小種群物種或小種群則通過建立保護小區或保護點來開展就地保護。
對于自然更新快的物種,在適當的人為促繁下,保護小區建設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如彌勒苣苔保護小區實施已逾五年,保護區管理人員嘗試過人工采種在保護小區內撒播,目前其成株由最初發現的640株增加至2000余株。
但對于木本及長壽命,更新慢的物種來說,保護小區主要是通過警示與專員管護,優先保障現存成株的存活。
云南藍果樹是一個比較優秀的保護小區案例。云南省林業科學院2010年開展了該物種的詳細調查,確定了該物種僅存2個種群共8個成株,之后在種群分布點建立了保護小區,同時在其附近建立了種苗繁育基地,并于2013年采集種子,繁育幼苗。
植物的遷地保護是指把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種類的一部分(種子、花粉、精細胞)或通過人工繁殖的個體,遷移到其自然生境以外的條件下,活體保存這些生物多樣性資源。遷地保護為在野生狀態下即將滅絕的物種提供了最后一套保護方案。同時也為物種回歸自然,實現種群恢復和重建提供保障。
回歸自然,是指將某一種受威脅植物的人工繁殖個體定植到野外曾經有該物種分布自然或半自然生境中,或在現有某一小種群的生境中定植人工繁殖的個體(增強型回歸),從而實現人工擴大其自然種群的數量的目標。
回歸自然的種群要能達到開花結果的年齡,并自然繁殖產生后代,形成與其所處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才標志著人工回歸種群的成功。這對于需要30年才能開花的華蓋木來說,要看到我親自回歸定植的植株開始自然繁殖,可能要等到退休之后了。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