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近80億 南充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西充地處嘉陵江、涪江的脊背地帶,晴時旱、雨時澇,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要為城市“解渴”“防澇”,需做好城市自身雨洪調蓄能力。2016年1月,西充成為全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10個縣級城市之一,計劃從2016年至2020年5年間,按照“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要求,投資78.8億元,采用滲、蓄、滯、凈等措施,讓水在城市中自然循環,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高標規劃建設“會呼吸”的城市
6月6日,記者在該縣城北新區廣場看到,廣場道路一側已鋪上透水混凝土,路面呈紅色,有蜂窩狀間隙。“這是生態透水人行道,按照‘海綿道路’標準鋪設。”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透水混凝土是由碎石、水泥、黏結料、顏料和水拌制而成的多孔輕質混凝土,具有透氣、透水、重量輕等特點,空隙率在15%至25%,可實現對雨水的“滲、蓄、滯、凈”,降低雨水徑流系數,減少城市內澇。
建設“海綿城市”,西充從2016年開始啟動。2016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在全省范圍內重點抓好5個地級城市、10個縣級城市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西充縣成功入圍,成為南充市首個被納入全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縣。
為高標準、高起點建設“海綿城市”,西充縣經多方研究論證,出臺《西充縣海綿城市建設計劃》及建設項目計劃,確定了70%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到2020年,城區20%以上面積能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30年,試點面積擴大到城區面積的80%以上。同時,計劃投資78.8億元,開展海綿公園、城市新區、舊城環境改造、河道治理等15大項“海綿項目”建設,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變“工程治水”為“生態治水”,解決水安全、水生態、水污染、水短缺等問題。
為此,該縣從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4個方面,對擬實施的“海綿項目”進行詳細安排,包括河湖水系的生態修復、內澇積水的解決、黑臭水體的治理、涉水文化景觀的打造、生態多樣性保護等,并對各項目按照住宅小區、公共建筑、工廠倉庫、公園綠地、市政道路、農田郊區等類型列出清單。
按照計劃,5年內,該縣將把占地3.7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區納入“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新建“兩縱兩橫”海綿道路。將老城區、老舊小區納入“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對舊城區10.66萬平方米車道、9.01萬平方米人行道進行海綿化升級改造,對污水管網進行雨污分流,對雨水處理不達標的老舊小區進行海綿房屋改造等。
因勢就形設置城市“海綿體”
走在西充縣體育館旁的人行道上,記者注意到,道路兩側的綠化帶要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綠化帶每隔20米設置有一組植生滯留槽,自上而下分為蓄水層、種植土層、粗砂填料層和礫石層。
“大雨來襲時,道路兩側的下凹式綠化帶負責接收雨水。雨水經過‘收、蓄、滲、排’后,通過植物的吸收凈化和填料的過濾吸附,滲入土壤補給地下水。剩下的雨水則會排入專設的蓄水槽,在干旱時對植物或景觀進行補水,實現雨水‘慢排緩釋’。”現場技術人員解釋說,下凹式綠化帶在實現天然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同時,也解決了城市內澇問題。
下凹式綠化帶只是景觀綠地“海綿體”的一種。據了解,“海綿體”既包括下凹式綠化帶、雨水花園、可滲透路面和廣場等人工配套設施,也包括由河湖、池塘、溝渠等構成的天然水系。
海綿屋頂是“海綿城市”建設推崇的一種景觀“海綿體”。雨水經過屋頂收集過濾,匯流到下凹式綠地和蓄水池。雨量較大時,流入雨水花園,形成微型水景,補充地下水。暴雨等極端情況下,雨水通過溢流井進入市政管網,解決建筑地塊的雨水分流和回用問題。
“海綿公園”是中央雨洪系統。雨水經公園生態綠廊、植被進行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后,富余的雨水會匯聚到河道。“海綿公園”成為調蓄樞紐,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雨水的存儲和回用。西充縣公用事業管理局副局長馮羽翔介紹,在新建“海綿體”的同時,該縣注重保護好原有的“海綿體”,盡量避免在城市建設中填湖平壑,努力保持城市的原生態。并對已受到破壞的“海綿體”進行修復,盡量做到雨水在城市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
高效節約三大效益成果初顯
在西充縣城南濕地公園內,水草豐茂,滿目綠意。污水被一根根管道注入公園后,流經公園的草地,通過沙地的滲透后,從公園另一端慢慢流出,此時,污水變得清澈見底。
“城南濕地公園既是西河治理的重點工程項目,也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項目之一,集濕地科普教育、休閑游覽和人居體驗為一體,蓄水效果非常明顯。”馮羽翔說,讓污水變清,公園里的植物發揮了凈化劑和吸收劑的作用。污水經過西充縣污水處理廠第一次處理后,直接流入濕地公園中的生態快濾池,再通過生態植物池中的活性鈣、有機生物鈣材料、火山石、微生物菌種等12個分區處理后,除去了水中的磷、氮、氨等殘留物,最終達到Ⅲ類水質標準。每天,該公園可生成3萬噸清水。
“城南濕地公園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成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效果,彰顯出生態、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馮羽翔說,通過這種低影響開發技術的應用,不僅可節約15%至80%的排水設施建設和管理成本,每年還可節約景觀澆灌用水資金,同時還能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據介紹,“海綿城市”建設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滲水、蓄水、排水,大大減少了排水工程的建設量。依托生態修復、生態處理,“海綿城市”運行維護要求和成本遠低于傳統的排水設施維護費用。“海綿城市”還能收獲雨水資源利用、污染源防治、暴雨內澇災害緩解等綜合效益,降低了水環境污染治理費用以及城市內澇造成的損失。對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水平、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土地集約利用都起到了增值效益,實現了水資源的社會效益最大化、最優化,有利于打造“水清岸綠”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編輯:ludan
相關閱讀
“廣州花園”建設有了新進展
“廣州花園”的規劃建設一直備受關注。【詳細】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