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總規將“舊城”改為“老城”
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近日研究討論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送審稿)》指出,要推進實施老城重組,優化調整行政區劃,強化政治活動、文化交流、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等服務功能。
這份引領北京未來15年發展的“總規”中,提及多年的“舊城”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老城”。從“舊”到“老”,一字之變,意味著什么?有關“老城”的話題,再次進入人們視野,引起廣泛關注。
從“舊”到“老”
“是對城市歷史積淀的尊重”
北京是一座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的千年古都,以往一說“舊城”,就想起大規模“舊城改造”。首都經貿大學教授趙秀池表示,幾十年的“舊城改造”雖然救急救危,但保護與發展的沖突如影隨形。
13年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提出:進一步擴大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范圍。
“多點一城、老城重組”“推進實施老城重組”“推進老城區平房院落修繕改造、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推動老城直管公房管理體制改革”……從兩年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9次會議審議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到2016年相繼公布的《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老城”理念,逐漸進入中央和首都決策者的視野。
今年5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送審稿)》,明確“老城”提法。
“從字面上講,‘老’比‘舊’更有歷史感。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字代表的是認識程度的提高。說‘老城’,是對城市歷史積淀的尊重,是一種價值的認可和體現。”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說。
“老城肩負北京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的職責和使命。”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說,在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用“老城”替代“舊城”,反映了首都在城市規劃理念、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上的轉變。
從理念到行動
“讓歷史、文化進入百姓生活”
大柵欄地區保留了上百條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胡同,堪稱北京胡同“活化石”。近來,胡同深處出現了一處小巧精致、曲徑通幽的微公園——由一處菜市場改建的百花園。
留白建綠、拆違還綠,充分挖掘城市邊角地、閑置地,將休閑空間建設與景觀打造、文化傳承結合……如今,北京西城區已在繁華街巷里建起了15個鮮花似錦、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微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
“過去平房區沒有公園,現在需要提供城市公共空間,讓能綠的地方綠起來,讓歷史、文化進入百姓生活。”北京市西城區區長王少峰說。
進入2017年以來,伴隨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集中開展、治違力度空前加大。“大規模治違和背街小巷整治,也是為了恢復北京老城風貌,促進老城功能和環境提升。”趙秀池認為。
從“老城重組”到“一體兩翼”
北京將“既古老又年輕”
經過大量比較研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典型首都城市治理研究”課題組建議,北京加大對舊城改造和保護的補貼,為歷史街區提供“保護網”,同時建設幾個規模較大、功能全面的新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注重精細化管理。
“北京推動‘老城重組’的戰略意義,還在于與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共同形成‘一體兩翼’的首都空間戰略布局,進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連玉明說,“老城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優化與空間重構。”
專家提醒,老城重組過程中,更要注意傳統格局的維護、傳統風貌的修復、傳統文化的復興。
從地處東城的安樂禪林、江西豐城會館等11處文物,到地處西城的瀏陽會館、沈家本故居等15項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項目,2017年北京東城區、西城區都制定了文物騰退的“小目標”,老城內一張張文化名片有望被“擦亮”。
“推動老城重組的初衷,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北京城市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和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連玉明建議,優化調整東、西城行政區劃,推動東、西城內部功能重組,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風貌整體保護。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蔡奇主持會議研究城市體檢報告和科學城規劃
昨天下午,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北京城市體檢報告、中關村科學城規劃、市屬文藝院團改革發展方案等事項。市委書記蔡奇主持會議。【詳細】
北京市政協主席會聚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落實
2017年9月13日,黨中央、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總規”)后,精心組織實施城市總體規劃、推動“雙控”、“三線”政策落實成為北京市政府工作的首要大事。【詳細】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調研新版城市總體規劃實施進展
昨天上午,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委員代表,就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施進展情況赴豐臺區調研。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偉參加。【詳細】
看點:北京未來城市規劃建設重點
近日,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的意見》。本刊對該《意見》進行了梳理和歸納,總結出揭示北京未來城市規劃建設發展趨勢的13個關鍵點,以期為行業企業把握未來建設機遇提供參考和借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