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南大港——渤海灣邊最質樸本真的濕地
濕地,作為一種重要的、獨特的、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在全球生態平衡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
京津冀海上門戶——渤海灣有這樣一片美麗的濕地: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污濁的空氣,難能可貴地保持著濕地最質樸、最本真的面貌。這就是美麗的滄州南大港濕地。
淳美澤國候鳥留戀棲息的樂土
站在23米高的觀景亭上,一切心里的陰霾都會被吹散。從海上吹來的清風,帶來一股股最原始的感動,清涼的,咸咸的,好像一雙無形的手,溫柔地撫摸你的面龐,讓人陶醉。
極目向遠望去,觀景亭兩側景色的動人之處各有千秋:一頭是令人贊嘆的人類智慧,新植的桃花開得正艷,廣場和碼頭連成一線,欣然訴說濕地感人故事的點點滴滴;另一頭是原始淳樸的自然之美,遠眺濕地深處:90%原生蘆葦覆蓋,10萬畝濕地生態完整地呈現在眼前,綠色蔓延到水天相接的遠方,蘆葦和湖面相得益彰、蒹葭蒼蒼,隨風舞動。
南大港濕地,我國東部沿海原始狀態保存最為完好的重要生態區之一,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也是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路線的必經之路。舉起望遠鏡,保護區內的眾多鳥兒在等你悄然發現。
南大港濕地最出名的野生鳥類當屬“黑翅長腳鷸”,這里被譽為它們的故鄉。筆者在湖岸幸運地發現了這些可愛的小精靈:它們體態修長輕盈,時而結伴行走在湖岸,時而影影綽綽地翻飛在蘆葦叢中。因為黑翅長腳鷸機敏膽小,我們都生怕驚跑這些可愛的生靈,小心翼翼地走近,屏住呼吸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
作為濕地的表演活動,每天上午、下午這里都會定時進行鳥類放飛。屆時,成群的斑頭雁、鴻雁和灰雁傾巢出動,呼嘯而來,盤旋在游人的頭頂、水面,讓前來觀看的游客贊嘆不絕,流連忘返。
據統計,選擇在這里棲息的鳥類多達261種。去年4月17日,環渤海鳥類遷徙數據調查組在南大港濕地開展了為期兩天的調查,結果顯示,僅用肉眼觀測到的遷徙鳥數量就達到了5000余只,實際數量遠遠不止這些。更讓人驚喜的是,調查組意外發現了4只世界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它們比大熊貓還稀少,全球僅存500只左右,實屬難得一見。
墾田捕魚勞動沃土孕育大洼文化
一直以來,濕地就是南大港人的榮耀,不僅是嘆服于她的美麗,更是因為她如同母親一般用自己豐富的物產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濕地居民。如果你想了解居民與濕地的故事,就要到景區的“大洼民俗博物館”來看看。
或許早就看出了我對牌匾上“大洼”這個詞的困惑,導游劉勝楠主動走上前來答疑:“‘大洼’就是當地人對南大港濕地及周邊這片沿海洼淀的昵稱,大概意思就是一望無垠的大葦洼、大洼淀。”
1959年1月1日,南大港國營農場正式成立。為改良南大港濕地水草叢生、鹽堿荒僻的土壤,在此后的40多年里,一代又一代大洼人拼搏奮進,引水植稻,這里一度成為北方著名的魚米之鄉,當地百姓豐衣足食。
博物館中陳列的物品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人從事捕魚、葦編、農耕等活動的生活生產用品。外表粗劣的它們蘊藏著勞動人民閃亮的智慧:魚箔、流網、掛網、魚罩、魚叉、提網等等十幾種捕魚工具能適應各種復雜的捕撈環境,保證魚獲的高效率;就地取材制作的葦箔、葦席柔韌結實,曾是當地人重要的收入來源。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圍繞濕地的勞作成就了大洼人吃苦耐勞、勇武憨直、堅韌倔強、敦厚自奮的精神,加上大洼地帶富有地域特色的神話和傳說,讓現代文學藝術在這片沃土上枝繁葉茂,大批有作為的文學藝術家不斷涌現:劉小放、何香久、田松林、田云鵬、張華北、胡慶恩……這些大洼人創作的小說、詩歌、繪畫、攝影等作品,已經達到較高層次,國內外已有相當的聲譽。2000年,河北省作協正式確立了大洼文學的稱謂,樸茂粗獷的“大洼文化”也逐漸為世人所知。
旅游開啟南大港濕地2.0時代
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加之旅游業的快速興起,優良的生態正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綠色財富,新時代的大洼人開啟了一種與前輩不同的濕地“打開方式”: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濕地本真的靜謐、淳美氣質和良好環境讓她成為游客們推崇的休閑旅游目的地,這讓她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睿智的目光。
南大港濕地具有很高的“天賦”。“距天津80公里、距北京200公里,我們現在正好處于天津1小時、北京兩小時假日經濟圈,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南大港產業園區文化旅游局局長石長江說。濕地原生態是南大港獨特而珍貴的資源,想留住它并不容易。濕地生態脆弱,開發利用必須以保護為核心。為保護濕地的生態和鳥類,南大港濕地對保護區周邊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建立8個保護站,全封閉守衛鳥類樂土,涉及候鳥定時投食、為鳥兒修剪宜居蘆葦叢、放飛傷愈候鳥等等。
除了濕地原生態之美,濕地文化也是吸引游客留駐的利器。石長江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對于發展旅游來說至關重要。我們正在致力將大洼文化的深刻內涵通過旅游項目產品展現出來,讓游客體驗這片濕地生態宜居的獨特魅力。”
南大港產業園區黨委、管委會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環渤海合作為契機,按照科學規劃、重點保護、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的理念,積極對濕地保護區外部的生態旅游區開發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正在規劃建設,包括:恒大旅游集團投資建設的南大港恒大童世界項目、河北眾誠集團與廣州碧桂園聯手打造的南大港美蘆灣度假村項目、內蒙古飛鴻集團投資建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項目等等。由香港南華集團投資建設的萬畝生態觀光園已初具規模,接待游客。
今年3月,以南大港濕地為重點的滄州濱海休閑旅游度假區入選了2016年度“河北旅游投資十大項目”。南大港濕地,這片享有“京津南花園、天然大氧吧”盛譽的濕地,正在煥發前所未有的活力。我想,她一定會讓大洼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與時代發展同行的祈愿變成美好的現實。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冢簼竦厝氤敲廊绠?/a>
近年來,??谑杏蒙鷳B修復的方法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一體化生態修復。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逾720萬平方米,建成區32條水體中31條告別黑臭。據介紹,海口生態修復帶動濕地入城,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自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