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草目前在植物志中的中文名叫黃筒花,之所以叫天目草是因為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胡先骕先生在1927年5月到臨安西天目山采集到此種標本隨后發表了新屬新種天目草屬(TienmuiaH.H.Hu)天目草,屬拉丁就是天目的拉丁化詞,因此叫天目草。后來日本學者TakasiTuyama研究后把胡先骕先生根據天目山標本發表的天目草及Komarov根據蘇聯標本發表的種都作為黃筒花的異名處理。作者檢查了天目草的模式標本,發現它所顯示的性狀均與黃筒花的原記載相符合。只是胡先骕先生將苞片作為萼片而誤定新種,因此天目草現在都叫黃筒花。
黃筒花是肉質寄生小草本,莖很短,花常簇生在莖端成近頭狀花序,且具有一枚舟狀苞片,開完花后,花冠筒萎縮變成淺黃色,與周圍枯枝落葉混在一起,很難發現。最特殊之處是本種在花萼退化、雄蕊及胎座數目上都有變化,這些變化并不穩定,而且與地理分布亦無相關的聯系。此外,黃筒花全株均可入藥,有補腎、消腫、解毒之功效。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