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碧波倒荷影 衡水湖持續優化生態環境
正值荷花盛開時節,近日來到衡水湖賞荷的游客日益增多。通過多年的持續治理,衡水湖水體環境明顯改觀,湖區內動植物種類逐漸增多,生態衡水湖成為了衡水市踐行綠色發展的有力佐證。
衡水湖系古黃河等多條河流數千年擺蕩沖蝕而成,現今湖泊面積75平方公里,是極具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國家重要濕地,被稱為“京津冀最美濕地”,國際濕地組織將其喻為“東亞地區的藍寶石”。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建立于2000年6月,2003年6月由省級晉升為國家級,后加入東亞-澳大利西亞鸻鷸鳥類保護網絡,現為京津冀重要的生態環境支撐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自然保護區面積為163.65平方公里,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已發現記錄植物383種,魚類34種,昆蟲416種,兩棲爬行類17種,哺乳類20種,鳥類323種,其中,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鳥類56種。
衡水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走“生態振興、綠色崛起”之路,濕地保護成效顯著。環衡水湖外圍污染基本清凈,陸續搬遷了400多家企業作坊、養殖場戶,拆除各類建筑60多萬平方米取締清理了東湖13800畝人工水產養殖。實施了“十二五”全國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示范項目,每年去除蒲草及底泥腐殖質,遏制了富營養化與沼澤化加重趨勢。連續多年進行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實行每年9個月的禁漁期,有效轉移水體營養,增強湖泊自凈能力。
通過持續治理,衡水湖水環境明顯改觀,夏秋季局部惡臭、充斥白色泡沫的現象基本消失,水質總體提升到Ⅲ類水平,鳥類由286種逐漸增至323種。“十三五”時期實施中德財政合作衡水湖濕地保護恢復項目,引入國際先進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打造名副其實的“京津冀最美濕地”。
編輯:ludan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海口:濕地入城美如畫
近年來,海口市用生態修復的方法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一體化生態修復。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逾720萬平方米,建成區32條水體中31條告別黑臭。據介紹,海口生態修復帶動濕地入城,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自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