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葉兜蘭。
對于野外尋找到的蘭科植物,考察隊便將其帶回蘭科中心進行研究,許多轟動植物學界的研究成果正是與數年來的野外考察息息相關。
2006年,劉仲健研究團隊的成果《一個蘭花的自發授精策略》在《自然》期刊上發表,實現了深圳市、中國蘭科研究在世界頂尖科技期刊《自然》上發表科研論文的零的突破。
蘭科中心的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深圳乃至中國在蘭科植物學研究上的空白,甚至填補了世界蘭科植物研究領域的許多空白。
2014年,蘭科中心完成了小蘭嶼蝴蝶蘭的基因組測序和分析,研究成果在《自然遺傳學》作為當期封面文章發表。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測序和分析的蘭科植物基因組圖譜,具有里程碑意義。
事實上,蘭科中心從2008年便開始啟動了“國際基因組計劃——小蘭嶼蝴蝶蘭基因測序”課題,研究時間長達6年,直到2014年底,研究成果才正式發表。“這是十年磨一劍。”劉仲健如是說,蘭科中心每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背后,都是研究人員經年累月的付出。
探索新模式 建立“公司+林場+農戶”參與栽培組織體系
即使不斷發現新物種和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但蘭科中心絲毫不敢放松,因為野外盜采、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也在考驗著瀕危的蘭科植物,如何平衡野生植物的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需要探索一種新的物種保護模式。
隨著保護和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劉仲健越來越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大黃花苞舌蘭。
他覺得盡管近年來陸續開展公眾教育、頒布保護法規以及建立自然保護區,使蘭科植物的保護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有利用價值的蘭科植物面臨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
如何在滿足發展需求的同時保護與恢復野生種群,防止物種滅絕,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所面臨的一大挑戰,這也是蘭科中心所面臨的挑戰。
為此,劉仲健帶領科研團隊通過對杏黃兜蘭繁殖式樣、物候和生命周期等生物學特性和生境需求、群落結構特征等生態學習性進行研究,提出了原產地野外生態觀測與遷地保護—繁育—回歸原產地的保護新模式,成功地將杏黃兜蘭恢復了野外種群。
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將中國的國際一級瀕危蘭科物種回歸自然,創立了一種蘭科植物保護新模式,并逐漸將該模式運用在其他蘭科植物上。
2013年,蘭科中心開展藥用蘭科植物的產業化模式研究,提出在發達地區建立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建立“公司+林場+農戶”參與栽培的組織體系,即通過林場和農戶將蘭科中心培育的蘭科植物組培苗在野外進行產業化種植。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 - 2017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