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模式提出之后,劉仲健曾前往貴州等荒漠化比較嚴重地區,深入了解當地人的經濟需求之后,勸說當地人不要砍樹,改種蘭科植物,并解釋其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
勸說成功后,這個模式首先運用在藥用價值較高的鐵皮石斛上,并在西南巖溶地區進行試驗種植,讓其在巖石和樹上自然生長,當地居民每年收取成熟莖條獲取經濟效益。在這之后,當地已鮮有人再砍伐樹木,當地生態得到改善的同時,也促進了蘭科物種恢復和保護。
如今,這個模式試行了4年,已經漸漸成熟起來,并不斷運用在蘭花、金線蓮、白芨等幾十種蘭科植物上。“這種模式是將現代發達的產業鏈發展到山區,既解決了植物資源的保護問題,又實現了社會效益”,劉仲健表示,當前,全國各地許多單位都和蘭科中心進行合作,推廣這個以產業化促進物種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新模式。
不過,保護野生蘭科植物依然任重道遠。劉仲健覺得,這需要一個認知的過程,還要繼續做好科普教育、完善管理措施,以及完善執法。這也是蘭科中心和他要繼續做下去的事。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 - 2017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