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鏈到產業鏈 內蒙古治沙成果顯著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宣告成立,成為新中國實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光輝起點。7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守望相助,各項事業顯著發展。多年來,內蒙古堅持生態治理,先后實施了京津風沙源、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生態建設工程,在生態環境治理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
“最早,烏海是產煤的地方,這個地方風沙也大,現在你看我們烏海綠化的多好,環境也好,這空氣也好,尤其是近五六年環境變好了,可好了。”
周末,烏海市民白大媽和老伴帶著小孫子在烏海湖周邊游玩。讓她欣喜的不僅是晚年幸福生活,還有這幾年烏海的城市綠化。近年來,烏海市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城市的綠色越來越多。隨著烏海湖的形成,城市繞城水系開始伸展,昔日垃圾成堆的干溝渠變成了碧波蕩漾的景觀河,藍天、碧水、綠地相映成趣。這也讓烏海的旅游業迎來發展機遇,內蒙古烏海市旅游體育局副局長史海東告訴記者:“自從烏海湖建成以后,我們的生態大大的改善,近幾年綠化投入大概用了50多個億,尤其烏海湖對生態非常有利,現在小長假自駕的游客非常多,今年的旅游人數比去年增加了23%以上,游客也逐漸增減,我們不斷打造景區優美的環境,我們還從軟實力上比如服務、酒店、景區(設施)加上等,(對發展烏海旅游)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分布著烏蘭布和、巴丹吉林和騰格里三大沙漠,近年來,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實施禁牧、植樹和大力推廣沙產業等措施,在防沙治沙的同時試圖走出一條發展致富之路。這樣的政策也讓當地的牧民得到甜頭,阿左旗巴彥諾日公蘇木的牧民馬忠強就是其中之一,“現在每年的收益少說也在10萬以上吧,以前放牧(年收入)在5萬以內,以前蓯蓉收的少,現在有了蓯蓉的收入后,一年加起來20萬沒問題。“
梭梭和蓯蓉的每畝產值最高可以達到四千到五千元。沒有種植之前,這些地區都是荒漠化草原,農牧民全憑國家的補貼來生活。同時,種植梭梭可以防風固沙,接種蓯蓉產生經濟效益,內蒙古阿拉善蓯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長祁成宏介紹說,“我們的種苗基地,就是把許多沙生植物培養他的種子和苗子,無償的給當地合作社的老百姓去種植,老百姓種植出來的蓯蓉和鎖陽,我們再以市場價收購回來,生產加工產生附加值,通過我們的這個企業也帶動了阿拉善周邊3萬多農民來做這個產業。”
編輯:dengzhuzhu
相關閱讀
內蒙古圖博勒國家森林公園申報成功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國家森林公園設立評審會上,通過觀看申報視頻、公園創建匯報、評審論證及現場答疑等流程,呼倫貝爾阿榮旗申報的內蒙古圖博勒國家森林公園得到了與會22位專家的一致肯定,獲得全票通過,申報成功。【詳細】
內蒙古林業生態建設年均超1000萬畝
近年來,在國家林業生態建設專項資金支持下,內蒙古以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不斷加大林業生態建設力度,每年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超過1000萬畝,約占全國林業建設總任務的10%,累計造林面積居全國首位。【詳細】
內蒙古七大國家地質公園(組圖)
內蒙古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