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城市
在2017年(第十二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海綿城市規劃與建設”分論壇上,啟迪設計集團環境生態研究院院長陳壽嶺認為,海綿城市建設基本要求是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等水生態敏感區,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對已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運用生態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陳壽嶺指出,海綿城市建設從“低環境影響開發”理念和“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出發,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修復城市內部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態要素,加強生態廊道建設,打造更可持續性、更健康的城市生態系統。
近日,海口等38個城市被列為第三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俞露認為,通過“城市雙修”,解決現狀城市問題,促進城市轉型發展,補足城市功能短板,提高各城市的生態宜居性和可持續性,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俞露將海綿城市規劃建設與生態修復相結合,提出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系統開展江河、湖泊、濕地等水體生態修復,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恢復自然岸線、灘涂和濱水植被群落,增強水體自凈能力。
俞露表示,海口大力開展水體整治工作,扎實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加快城市更新,以美舍河治理為示范推進水體治理。如今,美舍河已成為海口城市生態新標桿,成為海口的一張新名片,美舍河水體治理的好經驗值得大家學習。她建議,海口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開展工作,彰顯地域特色。此外,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各職能部門要配合協調處理解決問題,密切協作。“海口從上到下都非常重視生態修復等工作,相信在海口扎實推進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會做得越來越好。”
編輯:ludan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