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揭示植物葉片對高溫環境適應策略
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林華等以種植在相同環境下的20種元江干熱河谷冠層優勢植物和18種熱帶雨林冠層優勢植物為研究對象,利用紅外熱像儀對植物葉片的溫度進行研究,并摸索出了“三溫法”(葉片溫度—無蒸騰葉片溫度—參考葉片溫度),成功地對葉片物理溫度效應和蒸騰溫度效應進行了原位測量和分離。該成果發表在雜志FunctionalEcology上。
隨著全球變暖,植物的熱適應成為人們關注熱點之一。葉片溫度指植物葉片表面的溫度,它直接決定了植物所處的微環境。人們通常用氣溫、土溫來判斷植物的生長環境,然而即使在相同氣溫和土溫下,植物的葉片溫度也可能有很大差異,因此研究植物葉片溫度的差異及其機制,有助于我們準確了解植物所處的微環境,深入認識植物的熱適應。前人對葉片溫度影響因子的研究,大多針對某個性狀或某幾個性狀,然而除了蒸騰以外,很多物理性狀,如:葉片大小、形狀、物性、解剖結構以及光學特性等都會對葉片溫度產生影響。
“相同環境下,元江干熱河谷地區的植物葉片溫度普遍低于熱帶雨林植物;干熱河谷地區的植物葉片較小,反射率較高,吸收率較小,總的物理降溫效果優于熱帶雨林植物。”林華他們發現。而在水分缺乏的時候,物理降溫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溫對葉片的脅迫;另一方面,干熱河谷地區的植物蒸騰速率普遍高于熱帶雨林植物,蒸騰降溫較熱帶雨林植物高,在葉片解剖結構上也表現出更大的葉脈密度和氣孔面積指數(氣孔長度×氣孔數量)。
林華指出,即使在雨季,元江干熱河谷地區的溫度也可能超過40℃,高效的蒸騰降溫保證了光合作用的順利進行,使這些植物以更高的光合速率盡可能多地合成干物質以彌補生長季較短的不足。
該研究揭示了不同來源地植物葉片對高溫環境的適應策略,體現了氣體交換與植物葉片熱力調節的協同進化,加深了對植物熱適應的認識。
編輯:lu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