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pp為切入口 人工智能悄悄浸入花木行業
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描繪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藍圖。人工智能第一次以及以國家級口號出現,相關行業動態的“霸屏”模式隨之而來,植物識別系統即是其中之一。
近日,筆者通過采訪整理國內外植物識別app資料發現,人工智能可在植物界發揮更多作用,未來整個行業或將出現更多跨界合作,而整體產銷能否得到巨大改善,是最引發業界關注的。
人工智能霸屏,花木產業被相中
2016年4月,植物識別app“花伴侶”上線,緊跟著3月份世界圍棋冠軍李世乭慘敗AlphaGo的熱度,人工智能又壓了一子在植物界。前不久,它出現在第十九屆國際植物學大會,面向世界綻放光芒,不僅深受國內植物學家和大眾的喜愛,還吸引了不少外國植物學者。
以app為切入口,人工智能正悄悄浸入花木行業
“本是件‘炫技’作品。”CEO吳安東這樣描述。這個幾天就搞定的app,一開始沒人把它太當回事,畢竟為國家氣象局、樂視網等單位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才是公司的正經業務。吳安東表示,最終選擇將技術投入到植物界或者說生態領域,出于兩點考慮:一是基于廣泛的社會需求和龐大的用戶基數,二是人工智能得到政策支持與其技術的不斷提升。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改善和美麗中國建設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對自然了解的渴望越發強烈,而世界植物之豐富令人應接不暇,單就我國而言就有約3.4萬種之多,識別植物及科普植物知識成為大眾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技術不斷發展,作為致力于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研究的公司,對相關技術的足夠關注及投入,以識別、科普植物的app應運而生,適合園藝工作者、園林建筑師、教育者、旅行者、背包客和普通市民等一切植物愛好者,是日常學習和野外求生的利器。
目前,國內市場涌現出的植物識別app有:魯朗軟件的“花伴侶”、大拿科技的“形色”、微軟的“微軟識花”、百度的“看圖識花”、網龍網絡的“花滿城”“發現·識花”,及“LikeThat Garden”等。
基礎數據共享,新一輪外資融入
在本次國際植物學大會企業展位上,“花伴侶”工作人員正向眾人展示該app的操作——用手機對準植物拍照,拍完屏幕上立刻彈出該植物的名稱及其根莖葉花果、產地、分布及功效等詳細信息,現場就有不少人表現出投資、合作意愿。
但app制作的技術含量較低,相關專業的在校生亦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制作;此外,在信息技術逐漸發展至物聯網化時,基礎資源共享是發展趨勢,上述四款植物識別系統的基礎圖庫皆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因此時間、資源并不能完全構成稱霸市場的先決優勢,那又為何要尋求合作而不是自主開發?
吳安東對此表示,植物識別系統的競爭關鍵更在于對基礎圖庫的擴展(系統學習能力),即人工智能技術與鑒別專家團隊的優劣,如何利用最新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基于海量植物分類圖庫研發而成的閉環識別系統。據了解,百度的“看圖識花”最先開發上線,曾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聯合推出網頁測試版,而現在幾乎沒有水花,且原網址已顯示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魯朗軟件合作出品。
當前,“形色”與“花伴侶”因識別能力相對較高而最為流行,用戶量皆在百萬以上。吳安東說道,“我不擔心市面上有更多的應用出來,要想做到我們這個程度比較難,并且‘花伴侶’節奏很快,即將收錄歐洲、非洲等地植物。不僅有中文版、英文版(aiPlants),即將推出日文版,這就是一個國際性的產品,也是我們的目標。”
圖像識別延展,人工智能農林路
據了解,植物識別app目前正處于用戶累積與商業開發過渡階段。前期在資源搜集、設備能耗等方面的巨額投入,及用戶粘度待考等因素讓不少人對植物識別app前景持保守態度,但“花伴侶”CEO吳安東、“形色”CEO陳明權等皆表示看好其前景,并嘗試在生態教育、公益調查、社交、電商等方面做積極探索。
此外,筆者留意到魯朗軟件在阿里云上提供了植物識別能力開放API,是為滿足相關垂直細分領域自定義識別引擎。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引擎+行業分類圖庫,可衍生出更多的針對特定行業的圖像識別能力,包括病蟲害識別、建筑識別、礦石識別、氣象預報等,說實現萬物識別也不夸張。該API可結合行業圖庫訓練,針對行業需求的圖像識別模型,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1999年物聯網概念誕生,近些年來變得流行無比。有人估計,到2020年,接入物聯網的設備將多達500億臺。與此同時,農林行業也進入探索階段,不少地區開始在觀賞苗圃方面做出嘗試,并獲得良好效果。隨著物聯網在農林行業的發展,大數據分析將逐步得以實現應用,人工智能也將發揮巨大作用。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鄧志東曾表示,人工智能正迎來發展的春天,或可引爆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有可能遠遠超過蒸汽機、電力和互聯網帶來的前三次工業革命。但據悉,目前科技、設備等資源仍掌握在行業頂層手中,未來如何引領、聯合、統籌閑散資源待議。
編輯:dengzhu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