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急需生物多樣性大數據
在基礎相對薄弱的亞洲,開展區域尺度植物多樣性數據庫建設充滿了挑戰。很多數據集都是未公開發表或發布的,特別是植物分布數據多是當地語言的,而且難以搜集到;大多數國家的植物學研究都是境外專家為主完成的,有時尋找相關的分類學家都很困難,索取資料更難;各國研究水平參差不齊,在持續上百年的時間里,物種分類學概念在變化,多源異構數據匯總后,清理與整合難度很大。
因此,我國植物學家希望配合國家的大數據戰略加緊科研,一方面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好基礎學科方面的貢獻,另一方面帶動整個亞洲的植物學科大踏步向前進。于是,由我國牽頭的“亞洲植物多樣性數字化計劃”(MappingAsiaPlants,MAP)應運而生。這一項目旨在針對亞洲各地區目前已有的植物信息資源,如物種名錄、相關數據庫、網站資源等開展全面調研。
“亞洲植物多樣性數字化計劃”旨在建立亞洲植物學信息的大數據在線平臺,為亞洲植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提供綜合性基礎信息和跨學科數據挖掘環境。第一階段(2016年—2020年)的重點在于建立亞洲高等植物物種名錄與分布數據庫,并開發數據管理和挖掘的在線平臺,逐步整合植物性狀數據、分子-組學數據、古植物學數據、環境數據和遙感數據。
植物物種名錄與分布數據庫是本計劃的核心部分,數據來源主要有:(1)植物志書、植物名錄和相關論文;(2)植物分布圖;(3)植物標本,包括鑒定可靠的植物照片;(4)植被調查樣方;(5)植物考察資料;(6)植物觀測資料,包括植物愛好者發布的數據;(7)數字化的在線數據集。
除建設綜合性數據平臺服務于植物生態學、進化植物學、植物地理學、保護生物學和全球變化生物學研究之外,計劃形成下列產出或者服務:(1)植物物種分布圖;(2)植物多樣性分布圖;(3)國家或者區域植物物種名錄;(4)植物學名校訂和物種分布模型等數據清理與挖掘工具包和在線綜合分析平臺。
“亞洲植物多樣性數字化計劃”以及“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實際上都可以為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數據和平臺支持,意義非凡。中國科學院陸續建立的海外研究中心為亞洲植物多樣性數字化計劃項目的開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國政府以“走出去”為標志的新一輪開放戰略,包括“一帶一路”倡議,是亞洲植物多樣性數字化計劃等區域性項目得以施行的政治基礎。有理由相信,亞洲植物多樣性數字化計劃定會通過大數據平臺,雕刻亞洲的綠色未來。
(作者:馬克平,系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秘書長)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