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史冊的城市更新項目:漢堡海港城(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公共空間的設計。整個海港城有近10公里的濱水岸線,需要豐富多樣的濱水空間。這些公共空間禁止車行,用完善的自行車和步行系統進行連接。目的是要讓水的優勢充分體現,讓居民充分享受濱水空間。
海港城的開發過程
除了空間規劃的特色,Ruurd先生還著重介紹了海港城的發展過程。整個項目幾十年的發展,由HafenCity Hamburg GmbH來主導和協調,這是一個擁有私人公司效率的公共機構,算是一個第三方獨立機構。這個機構不僅負責所有地塊的開發,也負責所有的基礎設施、交通設施和公共空間的建設和管理。
整個片區不僅要求功能混合,還希望有多種類型的開發商來開發,不只是傳統意義的開發商,也可以是幾戶人家聯合建筑師來開發地塊,建設自己的住宅。基本的開發過程是這樣的:
所有地塊都要進行公開競標,由HafenCity Hamburg GmbH提出要開發地塊的基本信息,包括要開發的項目介紹,以及設計指導原則。競標獲勝的依據是,方案是否能帶來最佳價值(the best of value)。
競標文件包括設計方案和投資計劃。所以,這里不僅是空間的設計,還包括經濟利益的考量。這些文件由HafenCity Hamburg GmbH組建的評審團來評定。你的方案若被選中,不意味著馬上可以開始建設,這里還有一個特殊的考驗,即12個月的交接期(handover period)。
這個交接期非常有意思,中標方需要和HafenCity Hamburg GmbH組建的顧問團密切合作,力圖讓整個方案滿足各方利益,產生最大價值。這個顧問團包括不同方面的專家,如市場顧問、規劃師、建筑師、環境組織、社區組織等。實際上,這是一個優化方案的過程——讓人想到漢薩同盟的協作——經過一年優化,如果一切順利通過,中標方案就能開始建設。與其說這是一個對方案的考驗,不如說這是一個孵化過程,經過這樣孵化的項目,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更多元的價值利益。
海港城的特殊設計
海港城分為西區、中區和東區(如下圖)。西區的建設大部分已完成,包括Am Sandtorkai / Dalmannkai(全部建成) ,Am Sandtorpark / Grasbrook (只剩一座樓沒有建成),Strandkai(部分建成)。中區的建設也大部分已經完成,包括Brooktorkai / Ericus(全部建成) ,überseequartier (北部大部分建成,南部從2016年開始建設), Elbtorquartier(部分建成), Am Lohsepark (部分建成)。東區的建設只進行了一部分,大部分在建設或規劃中,包括Baakenhafen(建設中),Oberhafen(建設中), Elbbrücken(2015年開始建設)。
海港城的分區,圖片來自網絡
在設計層面,海港城也有一些獨特的想法。Ruurd先生介紹了一個由問題帶來的設計創新,KCAP是一家荷蘭設計公司,荷蘭人向來擅長與水協作。海港城也面臨每年1-2次的高水位問題,雖然可能也就持續幾天,但水位高差有3.5米。一般做法是,修高壩把水擋在外面,但缺點是,造價太高,且這樣的壩體會阻斷人的濱水體驗。
海港城的濱水空間設計,圖片來自筆者
所以,設計師想了一個讓水淹過來的辦法。豎向設計上,有一條3.5米高的分界線。3.5米以下都是可能被淹沒的區域,底層建筑可能是車庫,或一些咖啡廳,洪水來時,會有密封的大門保護建筑內部,外面的公共空間會被淹沒。在空間設計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條分界線,分界線以下大約是寬8米的濱水空間,可以讓人親近水。這些濱水空間層次分明,變化豐富,一層層從建筑延伸到水邊。
海港城被淹沒的情景,圖片來自網絡
海港城濱水空間3.5米分界線,圖片來自筆者
海港城濱水空間一層層伸向水面,圖片來自筆者
說到這里,需要簡單解釋一下荷蘭與水的關系。大家都知道,荷蘭(Holland)的意思是低洼之地,1/3的國土面積位于海平面以下。荷蘭人每時每刻都在和水做斗爭,否則這個國家隨時會被淹沒。荷蘭人自己也會調侃,我們看起來是一群瘋子,雖然有大壩把海水擋在外面,但我們每時每刻都要用水泵把水排出去,否則什么都沒有了。
以前,荷蘭人對付水的方法就是工程師的方法,簡單粗暴但有效。后來,隨著更多設計師,尤其是景觀設計師的介入,大家開始轉換思路,覺得總把水擋在外面也挺沒意思,定期被淹一下,也可以給生活帶來一些樂趣。他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如果來了暴雨,或水位上漲,也許可以預留一些會被淹沒的地區,這些地區可以產生新的景觀,尤其是自然生態景觀。所以,漸漸地,荷蘭人對水的態度不再是單純降之拒之門外,而是開心地與洪水共存。
還記得一次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突降的暴雨導致城市一些房屋進水,記者去采訪時,發現大家竟然沒有抱怨,尤其是小孩子,在水里玩得非常開心。大家發現,這樣偶爾被淹一下,也挺好玩的,只要能控制損失就行。其實,荷蘭人也可以學習中國人民與水相處的各種經驗。
同濟大學的于一凡教授問到了棕地開發的問題,作為曾經的工業區,必然存在工業污染的問題,海港城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Ruurd先生舉了幾個例子:為了解決港口的噪音問題,建筑的窗戶有個獨特的設計,窗戶可向內或向外開一個約4厘米的縫,這樣可以保證通風,但阻隔噪音。
KCAP公司在丹麥也做過一個工業區改造項目,他們與環境學家合作,發現一些地區的土壤存在污染問題。于是,他們在土地未污染的地區修了運河,設計了一些親近市民的濱水景觀,同時把挖出來的干凈土壤用作土壤污染的地區的表層土壤。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土壤污染的問題,也創造了新的景觀空間,成為一個兼顧了環境、經濟和空間設計的方案。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