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現代城市從17世紀的巴黎開啟
若昂·德讓說,在巴黎,只有當公共建筑不再僅僅用于紀念,這些建筑才會變得重要。這座城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系列大建筑的集合,也遠不只是一個商貿中心。17世紀初的巴黎是一座新的首都,一座城市結構能夠鼓勵居民走出家門,在街上享受的首都。
步行道、城市廣場、行人、交通堵塞、陽臺、林蔭大道,甚至街道,這些詞不是首創于17世紀的法語,就是在那里首次獲得現代的意義。
當時的繪畫也描繪了所有的現象,從貴族走出馬車成為路邊行人,到使用步行道的體驗。這些圖像和語言讓人們注意到概念、行為以及便利的產生。少了這些,我們今天便無法想象城市的功能。圖像和文字也讓我們思考巴黎的塑造對這座城市歷史的意義。
還有一些其他的新詞匯:金融家、新富人群、百萬富翁、時尚、風流女人、獵富者。這些詞匯都能表明它們共同的來源。戰爭給了法國新的邊界,這些邊界得到鞏固后,幫助保護了巴黎,以致城墻可以拆除,被一條條林蔭大道取代。這些戰爭同樣催生了金融家和他們的巨額財富。從圣路易島到旺多姆廣場,由新富人群出資建造的居住建筑,也是巴黎獲得現代建筑之都的贊譽的關鍵因素。
巴黎給整個歐洲帶來了全新的城市理念,將城市規劃提煉成一種思想,甚至一種品格。巴黎激發了城市規劃師的潛能,他們的發明令這座現代城市落地生根;巴黎也給游客帶來別樣的體驗,令他們遐想現代城市的無數種可能性。
17世紀初期的巴黎街道,還能見到野狼出沒
在新的城市模式下,游客停留在教堂的時間少了,在咖啡店和公共花園的時間多了;他們在公墓的時間少了,逛商店的時間多了。而巴黎并非向來具有如此的吸引力。16世紀下半葉的數十載,法國飽受天主教徒和清教徒戰爭的摧殘,以至于17世紀初期的巴黎街道,還能見到野狼出沒。
在1597年和1700年之間,這座歷經災難的城市得以重建,面目一新。執政者首次請來從建筑師到工程師的各行業專家,研究城市的布局。他們采納了專家們關于城市發展規劃的建議。這種協同努力產生了革命性的公共工程,加上容納這些公共工程融入的環境,帶給巴黎科技領先的美名,令其城市規劃和現代建筑在歐洲引領潮流。
現代巴黎始于新橋,埃菲爾鐵塔直到1889年才建成
今天,人們只要瞥一眼埃菲爾鐵塔的形象,就會瞬間聯想到巴黎。然而,這座鐵塔直到1889年才建成。在17世紀,一座橋梁扮演了埃菲爾鐵塔今天的角色,這座橋就是新橋。
新橋是現代城市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因為它不同于以往的木質橋梁,是一座石橋,它能防火,注定要歷經時間的考驗。它是塞納河上的第一座單跨橋,比當時任何一條城市街道還寬闊。
新橋也是第一座兩側沒有房屋的城市大橋。任何走上新橋的人都能看到橋兩側的景色。無論巴黎人還是游客,都能站在約75英尺寬的觀景臺上,慢慢愛上河邊的風光。在新橋兩側原本用來建房的位置,特意為行人開辟了區域。這里是墊高的,便于阻擋車輛和馬車進入。今天我們稱之為“人行道”。自羅馬道之后,西方世界就再也沒見識過這種道路,西方城市更是對其聞所未聞。歷史上首次,行人會覺得自己仿佛是這條河的主宰。
17世紀的法國任何一個重大事件不是發生在新橋,就是首先在新橋成為話題。甚至在新橋竣工近兩個世紀后,有的巴黎人仍然認為新橋是“城市的心臟”。
作為這座城市的首個現代公共工程,新橋也對巴黎人的日常生活產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它讓巴黎人見識了現代的街道生活。新橋不僅僅是一座橋,也是巴黎成為現代巴黎的起點,更是城市的發展潛力得以展示的地點。
編輯: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