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規院院長:重點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
9月1日,中拉城市規劃與城鎮化發展交流對話在北京舉行。
近年來,隨著全球許多國家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城市規劃已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項。一些國家的城市在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大城市病以及諸多“副作用”,中國也不例外。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只用了大約30年的時間,就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人文化和低碳化上,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從農業到工業、從計劃到市場、從封閉到開放的四個轉變,是一種高度的時空壓縮,因此,矛盾也是交織的。”9月1日,“共創新未來:中拉城市規劃與城鎮化發展交流對話”在北京舉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以“中國城鎮化背景·趨勢·合作”深析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脈絡與現實。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南美各國在貿易、文化、科技領域的合作日益密切。作為中國城鎮化智庫“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活動之一,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北京交通大學聯合主辦“共創新未來:中拉城市規劃與城鎮化發展交流對話”,烏拉圭駐華大使費爾南多·盧格里斯等來自拉丁美洲的國家代表,與中國城市規劃專家,共同探討中國與拉美地區相關國家城鎮化規劃合作的未來圖景。
楊保軍說,當前,中國的城市正在以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為重點,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力爭讓城市成為適宜居住的天堂,也在通過不斷加強人權保障,提高教育和培訓水平,逐步推進城鄉居民的自由遷徙,“中國的城鎮化經驗,拉美可以借鑒。”
現實:還有2.8億農民工沒有完全融入城市
我國擁有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國土面積相當于一個歐洲,而地形相對于歐洲更加復雜多樣。“因此,中國的城鎮化就像一列巨型的火車,啟動可能很難、很慢,一旦加速就會成為帶動全球的重要力量。”楊保軍指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1公頃,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不到歐洲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中國的城鎮化必須堅持集約發展的路徑,堅持嚴格耕地的保護政策。”
同時,由于地理環境、資源稟賦、區位交通對于開放程度不同等許多因素,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發展水平不均衡,無論是城鎮化水平還是城鎮化的質量都存在較大的差距,未來中國區域發展的收斂和均衡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是中國城鎮化的挑戰,也是機遇。1978年以來,中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而2000年以來,每年新增的城鎮人口達到2100萬,城市的形象、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問題,尤其人的城鎮化滯后土地的城鎮化。“中國目前還有2.8億的農民工沒有完全融入城市。”楊保軍說。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
破題:把綠還給大地,把蔚藍還給海洋,把透明還給天空
但中國政府對城鎮化進程保持著清醒的認識,楊保軍說,目前,通過勞動力、土地資本、住房等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我國已經逐步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成功實現了經濟轉型,這為城市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推行市場化的過程中,我國的法律體系也不斷得到完善,遵守契約的意識不斷得到增強。
此外,通過不斷加強人權保障,提高教育和培訓水平,逐步推進城鄉居民的自由遷徙,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鼓勵和支持大眾創新、萬重創業,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奮斗精神和聰明才智,為中國城市的發展注入綿綿不絕的動力。
“當前中國的城市正在以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為重點,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力爭讓城市成為適宜居住的天堂,真正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楊保軍介紹, 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貫徹低影響的開發原則,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實現低碳、循環有序的發展,把綠還給大地,把蔚藍還給海洋,把透明還給天空,是中國政府最近在推動的城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還要建立統一的規劃體系,更好地發揮規劃對城市發揮對城市的引領作用,真正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城市的發展要更加開放,實現互補協作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
楊保軍提出,要用先進的理念,正確的方法保護好前人留下的遺產,要傳承歷史文化,營造體現居民需求,時代精神和文化理念的物質環境,還要勇于創新文化、創造地域特征、民俗特征和時代風貌的人文城市。“這是我們倡導的建筑創作的方向,它既有歷史的韻味,又能體現現代的氣息。”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發展,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的發展,“在這么多國家當中,中國跟南美雖然相隔萬里,但近些年的交往日益密切,并且我們在發展中都面臨一些共同的機遇和挑戰,比如發展的創新動力和可持續等。”面對來自拉丁美洲的相關國家代表,楊保軍表示,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中國和拉丁美洲相似性和可借鑒性很強,相互間也可發展為非常穩定的伙伴合作關系。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