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繡娘”說精細化管理
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是提升城市環境的基礎、建設美麗城市的末端。今年,本市核心區2435條背街小巷,都有了自己的街巷長。5個月過去,這些“城市繡娘”是怎樣一種工作狀態?心態如何?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近多位基層街巷長,傾聽他們的心聲。
“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還管網格和綠地。”今年4月起,北京市東城區龍潭街道城建科科長王秀云,多了個“頭銜”——夕照寺西里南區巷長,幾百米的巷子成了她天天要去走一兩趟的“責任田”:拆違、開墻打洞、綠化、停車、架空線、堆物堆料等問題都要牽頭解決。對于自己的“責任”,她這樣幽默形容。
街巷長本身沒有執法權、行政命令權,主要是做溝通反映、協調督促、穿針引線的工作,是解決問題的“前臺”。背街小巷都不長,卻往往業態復雜、人口密度高。街巷長們紛紛走訪社區、入戶調查,了解“家底”。龍潭街道夕照寺西里南區私搭亂建現象一度十分普遍,拆違前,王秀云走訪了所有“違建戶”,本子記了厚厚一摞;東城區新開路胡同巷長姜波親手繪制了詳細的工作地圖……這是向城市治理的痼疾頑癥開戰,任務重、難度大。
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坎兒”,街巷長們都有一本自己的“工作經”:“作為街巷長必須有堅定的決心,才能逐一解決難點問題。當然僅靠一人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廣泛發動群眾、單位和商戶。”天橋街道臘竹胡同(東西段)街巷長賈志新說。西城區新文化街東段街巷長杜春曉則認為,再難的問題,認真當自家的事就能想到辦法,努力就能一點點往前推動。“后期提升建設,要像自己家客廳裝修一樣精心設計、精雕細琢。”西城區櫻桃三條巷長黃飛的話,是大家的共同心聲。
東城區為17個街道環境提升配備設計師,邀請規劃專家量身定制環境提升設計方案;西城區加快推進阜內大街環境整治復興計劃,對鼓樓西大街開展多項街區整理提升工作……眼下,本市正加快研究制定街巷設計導則,按照“先設計、后整治”的原則,推進疏解整治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街巷風貌的修復與美化提升。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