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鵬:在中國培養十幾個首爾級別的城市
易鵬(中國風景園林網配圖)
抓好中國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
中國的城市都比較大。中國靠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個地區培養了北京、廣州、上海、深圳這些一線城市。但是中國的人口分布面積非常大,單純靠三個地區帶不動,所以建立了跨區域的概念。長江經濟帶穿過成都、重慶、南京、武漢,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就有北京、天津、雄安。目前來看,中心城市的帶動是中國實現城鎮化很重要的抓手。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從面積來講,相當于90個韓國。從省的角度講,中國每一個省的規模體系和韓國也有相似的地方。在韓國,首爾和釜山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韓國主要企業的總部,主要的經濟總量都在這兩個城市里。事實上,中國各省的情況也與此類似。
在中國的城鎮化過程中,中心城市對于經濟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城鎮化最基本的特點就是聚集效應,聚集效應明顯的地方帶動性最強。
目前中國大城市的發展,實際也體現城鎮化發展的主導思路——以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目前來看這條路是正確的,是可持續的。大城市發展以后,緊接著會迎來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所以中國應該在城鎮化的促進過程中抓好這個抓手。
抓好中國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是龍頭城市的發展。因為國家靠龍頭城市帶動周邊的發展。目前看起來中國的大城市化,會向超大城市、中心城市聚集資源。在中國培養十幾個首爾級別的城市,符合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規律。
大城市有幾個特點:
第一,越是大城市,無家可歸的人被救濟的概率越是大幅度提高。所以紐約這個城市有6萬多無家可歸的人,衡量一個城市的實力很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可以收留多少無家可歸的人。
第二,城市有了規模才能共享。在農村很難共享,共享單車也是在北京上海開始實施,然后逐漸下沉。中國發展共享經濟的過程中,必然會帶來城市群的進一步聚集,各要素也會進一步聚集過來。
第三,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高端人才可能愿意停在大城市,尤其中心城市,所以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以人工智能發展為例,中國把人工智能發展好的城市有兩個,北京和深圳,因為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要有大量高素質的計算機編程人才。清華大學的學生還沒有畢業,都被各種公司提前預定了。但是數量也有限,以前從谷歌、微軟挖,挖的人很少,所以目前看起來這兩個城市有可能把人工智能的發展往前推進,優先突破。
所以中國中心城市發展,也帶動了區域發展。目前結論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會進一步強化大城市群的主體形態,強化大城市的周邊,強化大、中、小城市的網絡形態分布。
第二,中國中心城市的發展和龍頭城市的發展,會導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分化。
(作者為盤古智庫創始人、理事長)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