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的鄉村旅游規劃模式解析
3、充滿情趣的鄉土文化藝術
我國的鄉土文化藝術古老、樸實、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歡迎。如盛行于我國鄉村的舞龍燈、舞獅子,陜北農村的大秧歌,東北的二人轉,西南的蘆笙盛會,廣西的“唱哈”會,里下河水鄉的“蕩湖船”等膾炙人口。我國廣大鄉村出產的各種民間工藝品倍受游客的青睞,如天津鄉間的楊柳青年畫、濰坊年畫,貴州的臘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邊,以及各種刺繡、草編、竹編、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無不因其濃郁的鄉土特色而深受游人歡迎。我國鄉村自古以來流傳有各種史詩、神話、傳說、故事、笑話、軼聞,引人入勝,耐人回味。流傳于云南民間的阿詩瑪、壯鄉的劉三姐、內蒙古草原上的江格爾、蘇南水鄉的沈七哥,都能使游客聽之動情,如醉如癡。另外,鄉村烹食風味獨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聞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稱,內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氣撲鼻,這些鄉村烹飪文化對廣大的外國旅游者尤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4、風格迥異鄉村民居建筑
鄉村民居建筑,不但能給游人以奇趣,而且還可為游客提借憩息的場所。不同風格的民居,給游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于受地形、氣候、建筑材料、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鄉村民居可謂千姿百態,風格迥異。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內蒙古草原上的氈包,喀什鄉村的“阿以旺”,云南農村的“干闌”,苗鄉的“吊腳樓”,納西族的“井干”,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北林區的板屋等可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式使游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國鄉村中還有眾多古代民居與建筑,如安徽黔縣西遞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棟宇鱗次,布局精巧,磚石木雕琳瑯滿目,堪稱鄉村古代民居之寶庫,具有很大的旅游開發價值。我國農村還有許多古代工程、古老莊院、橋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縱貫蘇北江淮之間的古邗溝為吳王夫差所開,沿河阡陌縱橫、風車搖轉、相映成趣;四川秦漢時所辟的蜀道,穿行于川北山鄉崇嶺,廣植松柏,稱“翠云廊”,壯觀而幽美;廣西侗鄉有一風雨橋,橋上建亭,形態奇特,也是鄉民貿易聚會之所,富有民族特色,為侗鄉一勝景。這些民居與鄉村建筑等體現了當地的文化藝術特點,鄉韻無窮,令人叫絕。
5、富有特色的鄉村傳統勞作
鄉村傳統勞作是鄉村人文景觀中精彩的一筆,尤其是在邊遠偏僻的鄉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勞動方式,有些地區甚至還處于原始勞作階段。正因為如此,它們會使當今現代文明影響下的旅游者產生新奇感,并為之吸引。這些勞作諸如水車灌溉、驢馬拉磨、老牛碾谷、木機織布、手推小車、石臼舂米、漁鷹捕魚、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趕鴨群、牧牛羊等等,充滿了生活氣息,富有詩情畫意,使人陶醉留連。
鄉村旅游規劃的特點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尋求差旱。隨著國內旅游的興盛,鄉村游的市場需求逐步增長。城里人希望擺脫高樓峽谷、水泥森林,緩解工作高負荷的壓力,蔭足懷舊和對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與休閑度假旅游具有類似的特點。注重休閑和娛樂、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時,鄉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復消費的特點。
第三,與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處。一般認為,休閑度假旅游是較觀光游更為成熟的旅游類型。一些休閑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較高,對休閑度假的價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離較遠、時間較長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鄉村游具有如下特點:鄉村游針對的主要是周邊的城鎮市場,因此旅行的距離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長線休閑度假;鄉村游的旅游者對旅游的價格比較敏感(相對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單位集體出游的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這一點可能與現在鄉村游市場還不是太成熟,沒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賴的品牌效應有關;鄉村游一般距離近,旅游時間短。魏小安在《中國三農旅游的發展》一文中認為,鄉村游的市場層次比較分明:市民活動和農民活動基本是大眾化的旅游,屬于比較低檔的消費;部門活動屬于中檔消費;企業活動層次較高,屬于高檔消費。因此可以說,鄉村游的需求市場是一個差異化的市場。
且采取這兩種形式的旅游者不在少數。旅行社應關注這兩種形式的市場開發,在一定意義上需要旅行社轉變角色,適應市場需求。
具體地講,針對鄉村游散客,旅行社需要在產品設計、代理服務、咨詢服務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來滿足鄉村游散客的需求。比如,進一步提高產品組合的靈活度,為游客提供專業的線路設計的意見;提供一些代理服務,而不一定是包價旅行服務;提供方便快捷的專業化咨詢服務等等。針對單位團體鄉村游,則應該加強與單位的聯系,完善客戶管理,根據單位情況量身定做產品,并且通過優質服務吸引回頭客。
鄉村旅游規劃模式
一、城鄉統籌規劃與鄉村旅游規劃的聯系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2007年初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貫徹十六大精神,按照城鄉統籌的思路對“三農”工作做出了戰略部署,城鄉統籌是加快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需要,是探索構建和諧社會體制的需要,也是探索鄉村旅游規劃和發展模式的需要。
(一)城鄉一體化與城鄉總體規劃
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其重點和難度是在農村,如果“三農”問題不能合理有效的解決,全面小康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一項大思路、大舉措,是解決城鄉發展問題的一個重大創新,它把城鄉一體化思想提高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新的戰略地位。城鄉一體化的實質就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按著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去研究和解決我國的發展問題,把城市和鄉村結合為一體,聯系城市研究農村,聯系農村研究城市。
城鄉總體規劃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方式。要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解決如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扭轉地區收入差距過大的現狀問題,就必須重視城鄉總體規劃,使城鄉健康持續地發展。城鄉統籌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的實質,而城鄉一體化是城鄉總體規劃的戰略部署。
編輯: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