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發現世界瀕危植物貉藻 屬水生食蟲植物
日前,黑龍江寶清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開展濕地本底調查工作時,在保護區內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世界瀕危植物貉藻,且分布面積較大。
世界瀕危植物貉藻
2017年9月20日至9月23日,參與植物資源調查的東北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姚允龍博士、哈爾濱師范大學植物分類學教師張欣欣博士與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全體科研科人員,深入到七星河濕地西大泡站,在核心區的睡蓮湖內發現有大面積的貉藻分布,睡蓮湖入湖口處約有600m2明水面積的密集分布,另外,在此處西側沿睡蓮湖邊緣蘆葦蕩內及入湖船道約2000米的延長線上均有零星分布。經專家團兩次進入該區域核查后發現,貉藻長勢良好,多漂浮于狐尾藻、萍蓬草及蘆葦之中,集中分布區域水深1.7米至2米,船道水深2.3米至2.6米。植株數量約5000余株,(因季節關系目前貉藻已接近枯萎期,植株已經由綠色逐漸變為紅色或淺褐色)。所見貉藻均生長出了球狀的越冬芽,有的甚至一株生有2-3顆越冬芽,清晰可見芽苞質地緊密飽滿。
貉藻是多年生浮水草本植物,且為食蟲植物,植物有葉綠素,能自養生活,但無根。葉輪生,每輪6—9片,像個風車狀,民間俗稱“風車草”。葉片具有腺毛和感應毛,受刺激時兩半以中肋為軸互相靠合,外圈緊貼,中央形成一囊體,以此捕捉昆蟲和微生物來補充營養。據稱,貉藻是極少數能夠快速捕捉“獵物”的植物,捕蟲速度可達10—20毫秒,是植物界中運動速度最快的植物。貉藻對其生存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多生活于干凈溫暖的淺水區,它的生長不僅需要充足陽光,還要求水中營養物質的含量水平較低,水環境的PH值約為6。另外,貉藻自身又有凈化水體的功能,因此它的存在不僅標志著當地的水質特別好,更會使這里的水得到進一步凈化。
據資料記載,貉藻分布于歐洲、亞洲、非洲和澳大利亞,但也極其罕見,在中國僅分布于黑龍江省。1999年,貉藻被國家林業局列入國家一級野生植物保護名錄,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植物。據本次調查的專家介紹,該物種2015年在黑龍江富錦三環泡國家濕地公園內曾發現過,數量不多。而今在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大面積分布,且數量多達5000余株,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大量貉藻的存在不僅預示著七星河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非常優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還為我國今后開展貉藻生物學及生態學研究提供了天然場地。
黑龍江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國際重要濕地,將會不斷加大對濕地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力度,使保護區的生境更加優良,從而為更多的野生瀕危物種及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環境。
編輯:ludan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海口:濕地入城美如畫
近年來,海口市用生態修復的方法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一體化生態修復。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逾720萬平方米,建成區32條水體中31條告別黑臭。據介紹,海口生態修復帶動濕地入城,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自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