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區都將啟動建設“城市森林”
為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增強百姓綠色獲得感,今年東城區、西城區率先啟動核心區內大通濱河森林公園、西城菜市口項目等6個“城市森林”建設試點項目。截至目前,西城菜市口項目和新街口項目,以及東城西革新里城市綠蔭公園這3個項目已全部建成,大通濱河公園已完成建設7.4公頃,共計完成綠化建設13.7公頃。
包括動物菌落等生物
何謂“城市森林”?市園林綠化局城鎮綠化處副處長宋學民表示,區別于一般的強調美化的城市植物景觀,城市森林以近自然森林景觀為主,強調物種多樣性,依據植物習性,模仿自然生態搭配栽植喬灌木,打造近自然森林的植物景觀,營建以鄉土樹種為基礎、生物多樣性豐富、充滿自然野趣的城市森林。
在自然森林群落結構上,城市森林以喬木為主體,同時包括下木、草被、動物、菌落等在內的生物群體。在植物配置方式上,運用混交林、異齡林、復層林三種方式,構建密生林、疏生林、散生林三種基本的林地類型。森林豎向層次豐富,可為鳥獸提供多類型的棲息環境。同時,在土壤方面引入蚯蚓等土壤動物,從而構建起動物、植物、微生物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也體現了生物多樣性。
植被以鄉土植物為主
在東城區通惠河與東二環護城河交匯處,就有這么一座新增的城市森林公園。大通濱河公園總面積9.5公頃,公園內體育設施、綠化植被、文化設施一應俱全,已完成約70%的工程量,力爭明年5月全部建成并對外開放,建成后可容納約1.5萬人的游人量。
東城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褚玉紅說,園內已栽植30余個品種的常綠、落葉喬木1681株,10多個品種的花灌木1407株,綠籬、色帶1910余平米,時令及宿根花卉2245平米,草坪地被等22033平米,新增綠地面積6.8公頃,可實現一年四季可游可賞。
宋學民認為,城市森林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植被上以鄉土植物為主。“比如多選用大型喬灌木,以鄉土樹種為特色,主打物種多樣性。注重增加種植堅果類、漿果類、蜜源植物,為小型哺乳動物、鳥類、昆蟲提供食物來源。”走在大通濱河公園,隨處可見紫菀、黑心菊、薄荷、荊芥、千屈草、山桃草、菖蒲、大油芒、馬藺等鄉土植物,這個季節,還能見到白色的蝴蝶在紫菀叢中自由飛舞。公園內選取的樹種也十分多樣,比如元寶楓、白蠟樹、紅楓、油松、云杉,能在不同季節呈現不同的景觀。
將引入海綿城市理念
城市森林也體現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入了海綿城市的思路。褚玉紅表示,在大通濱河公園,大部分廣場道路采用了透水鋪裝材料,還有隨處可見的植被淺溝、鵝卵石淺溝,可促使地表水迅速回灌到地下。同時,設計了集雨綠地收集雨水,為小型動物提供水源,并為喜濕植物提供生長環境。園區內還大量使用嶗峪苔草、青綠苔草這兩種節水型的地被植物。
城市森林還將實施“黑土計劃”,通過改換黑土、改善土質等一系列措施,加強土壤改良及后期養護過程中植物落葉與殘體的回歸土壤,從而盡可能提高植物群落的自我演替能力和綠地的自我修復。
據悉,明年本市將全面啟動城市森林建設。按照“因地制宜、穩步推進、注重實效”的原則,以《城市森林規劃建設技術導則》為指導,2018年全市16個區每個區原則上要啟動建設一處城市森林型綠地公園,面積至少在1公頃以上。此外,為提高城市綠化率,實現“見縫插綠”,在東城、西城,今年年底前將建成面積5000平米以下的小微公園90個,其他14個區將建成面積1萬平米以下的小微公園50個。
編輯:ludan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