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文:別夸大中國城市的“無奈”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近日刊登系列文章“北京的無奈”,文章試圖通過放大北京城市管理中的個別難題,挖掘這座城市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所存在的包容性問題。
事實上,最近幾年,為應對人口密集、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適時對城市定位作重新規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落實。比如,北京將較為低端的工業、服務業等非首都功能轉移,并加大了對城市內一些非正規經濟的治理整頓力度,連帶將相當一部分低端勞動力遷出了城市。這客觀上也帶來一個問題: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中國還有2億至3億規模的人口需要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而人口城市化的門檻看似不降反升,中國城市包容性發展路在何方?
中國正處于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中。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城鎮化率差不多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對農民而言,“進城”意味著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哪怕是在城鄉一體化已初見成效的今天,城市生活總體上吸引著多數國人,乃至于最底層的民眾也將城市視作家庭希望之所在。中國這么大的城市化規模,城市生活仍然保留著相當吸引力,說明城市發展總體上是健康、包容的。
但今日中國的城市化也駛入了十字路口:是讓城市更具包容性,還是提高城市化門檻?一方面,體制上的城鄉分割已基本上不存在,只要有條件、有動力,哪怕是最底層的農民也有自由遷徙的權利;另一方面,“城市病”已經嚴重影響中心城市的活力。如何讓希望進城的人口順利進城,讓已經進城的市民生活得更加舒適,不是一個理念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
城市包容性考驗著市政當局的智慧。在筆者看來,不能說中國城市治理已經盡善盡美,但每一個城市都在努力實現包容性發展,卻是不爭的事實。筆者生活的城市武漢,每到天寒地凍之時,民政部門都要派工作人員尋遍城市角落,主動救助流浪人員。讓每一個城市居民都可以有生存之道,也是每一個城市都在踐行的理念。為此,某些市政部門也作出了犧牲。將城中村比作“貧民窟”的學者甚多,但在實踐經驗上,這兩者有可比性嗎?域外國家的“貧民窟”有這么好的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尤其是社會治安)嗎?“貧民窟”里的“貧民”有居住在城中村的“蟻族”努力、充滿希望嗎?
客觀看待中國城市治理實踐,便會發現中國城市之所以充滿吸引力,具有強大的包容性,恰恰是因為有一個有為政府。實踐遠比理念復雜,中國城市化速度世所罕見,卻未帶來社會動蕩,城市安全且充滿朝氣,已經在挑戰“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這個著名的亨廷頓悖論。
在筆者看來,包容性發展仍是今日中國城市化的主導特征。中國城市體系存在“差序格局”,“國際大都市-國家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之間,既存在高低秩序,其資源集聚能力、城市活力等依次遞減;但也存在分工合作關系,是平等的功能互補關系。就城市生活舒適度而言,小城鎮也不亞于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性大都市。而北京、上海之所以要花大力氣嚴格控制人口,恰恰是因為其城市生活舒適度下降。像筆者生活的武漢以國家中心城市定位,就未曾有過類似動作。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則更有積極性來吸引農村人口。
從中國農民漸進性、階梯性“進城”特征看,也反向說明中國城市化優勢。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家庭實行“半耕半工”“一家兩制”,年輕人在城市奮斗,老人和小孩在農村完成家庭再生產;家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有條件逐步進城。年輕人即便在城里買房,如無法承擔全部家庭成員的城市化,也仍會實行保留“一家兩制”的狀況。并且,農民可以根據家庭條件,選擇最合適的城市化方式。條件不成熟時,就在縣城和小城鎮買房,實行就地城鎮化;條件允許,就到大中城市安家落戶。
在這個意義上,每個城市都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合適的城市定位。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依據其城市定位客觀上提高了城市化門檻,并不影響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不妨礙中國城市的包容性發展。
(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