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融入城鄉規劃設計
生態環境關乎民族未來、百姓福祉。十九大報告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新論斷,“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樹立了全新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報告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十九大報告對于發展目標的表述增加“美麗”二字,讓人眼前一亮,將“美麗”二字寫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意味著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維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彰顯了我們黨的遠見卓識和使命擔當。這是一場關乎億萬人民福祉、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綠色變革,將引領我們邁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
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十九大報告還提出,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還提出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這些硬措施、嚴要求,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邁進新時代,生態已經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這首先要求我們加強城鄉規劃的頂層設計,推進“多規融合”,促進城市“雙修”的理念生根落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進城市發展模式轉型,城市治理方式轉型,以實現全市域人居環境、特色景觀、人文生態的全面提升。其次,未來在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的改革中,要厘清生態保護體制的大方向和原則,把生態系統的經營權和監管權徹底分開,建設一個高效有序的生態監管體制。
(作者為寧波市城鄉規劃研究中心總規劃師)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