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北京城市規劃不能總是紙上談兵
北京市正在熱烈地公示城市總體規劃草案,從3月29日至4月27日,市民可登錄市規劃國土委網站預約參觀。天生有著大局意識、關注宏觀遠景并想知道自己家門口未來變化的北京市民,自然對規劃極感興趣。據了解,用“門庭若市”來形容這次公示很是恰當。
其實,北京市民關注城市規劃并非為此次獨有。自1984年北京市開始公示城市規劃以來,歷次規劃展都曾經引起過熱烈關注,筆者也是關注者之一,每次都抱有極大熱情研究這座城市的歷史、現狀及未來。城市規劃給我們畫出的美麗圖景,總是令包括筆者在內的北京市民以美好憧憬。
但是,對于這次規劃展,筆者失去了熱情。雖然也仔細研讀規劃草案上所描繪的細節,比如人口控制數、森林覆蓋率、醫療衛生機構千人床位數比例、人均體育用地面積、PM2.5年均濃度控制指標等,但筆者對這些數字承諾失去了信心。原因在于,歷次規劃中所描規劃的目標,重要數據都沒有實現。如果此次規劃仍是一個實現不了的規劃,只是紙上談兵,還有什么理由讓我們對規劃以及對規劃的制訂者有信心。
自1984年以來的每次規劃,一個重要數據就是人口控制數。但如果我們嚴格按照規劃文字和實際人口比對,得出的答案就是,規劃從來都是一紙空文,雖然決心很大,但突破規劃、跳出規劃、無視規劃的決心更大。北京是個缺水的城市,其中的一個細節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一次規劃,對北京水系改造描繪得很美好、很細致,細致到2000年“實現護城河通航,實現通惠河通航,實現從紅領巾公園通過朝陽公園可以坐游船到頤和園”。真的是很美很美。筆者就居住在紅領巾公園朝陽公園附近,至今不僅沒有看到通航,甚至看到這里的水系比那次規劃前還要差許多,可通航的條件已經完全被高樓大廈所破壞。
這次公示的規劃草案,的確又有不少亮點,包括“四個空間層次范圍,兩大重點區域,三條文化帶,加強九個方面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等,理論性系統性都較之以往規劃強很多。規劃草案強調這次規劃“明確到2030年的城市發展基本框架,遠景展望到2050年”。特別提及了“轉變規劃方式,保障規劃實施”。
規劃得不到嚴格實施,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甚至包含著復雜的因素,不能完全怪罪于規劃者,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對規劃的破壞者。問題的關鍵是,規劃若不能在法律的保護下完成使命,任何人都無法保障規劃的完美實施。2030年的北京,會是這次規劃上的樣子嗎?維護總體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應該是對這次規劃從紙上落到實地的一次檢驗與要求。
(原標題:城市規劃不能總是紙上談兵)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