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城市水文學與海綿城市技術學術報告會在京隆重舉行
2017年11月25日,“城市水文學與海綿城市技術學術報告會”在北京師范大學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昌明,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千人計劃專家、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杰克遜講席教授楊宗良,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研究所原總工程師劉樹坤,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水利學報主編程曉陶,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院原副院長謝映霞,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中關村綠智海綿城市生態家園產業聯盟理事長潘曉軍,城市水循環與海綿城市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徐宗學等160余位業內專家、學者及企事業單位代表參加了大會。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夏軍教授因故未能與會,特安排其助手、武漢大學張翔教授參加會議并作學術報告。
本次學術報告會由城市水循環與海綿城市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關村綠智海綿城市生態家園產業聯盟共同主辦,主題是城市水文學與海綿城市技術,旨在以實驗室和聯盟為平臺,凝聚產、學、研等各種社會力量,圍繞城市水文學與海綿城市技術進行探討,創造合作機會,促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北京市城市水文科學與海綿城市技術的學科建設、技術突破和產業實踐。
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和首都功能的調整,水安全問題成為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一方面城市洪澇損失巨大,另一方面水資源嚴重短缺。如何有效利用雨水資源,減少洪澇災害;如何從城市水循環出發,給出海綿城市建設的整體性解決方案;如何充分認識北京市城市水循環的演變機理,建立一套適用北京市特點的水系統模擬模型,實現城市水文學科快速發展;如何開發一批高效適用的海綿城市設備與技術,滿足首都水安全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保障首都水安全和京津冀一體化戰略?這些都是擺在首都水科學研究和實踐者面前的難題。
剛剛結束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正因為如此,城市水循環與海綿城市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聯合中關村綠智海綿城市生態家園產業聯盟組織召開“城市水文學與海綿城市技術學術報告會”,以期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
在報告會期間,國內外活躍在海綿城市建設第一線的十幾位知名學者、企業家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圍繞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排水防澇規劃,基于影響和風險的城市暴雨內澇預報預警技術,城市雨洪水文水動力耦合模型等系列話題,進行了專題匯報。十幾個報告各有特色,內容新穎,以劉昌明院士的“LID與城市水生態維護若干問題商榷”開始,以城市水循環與海綿城市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宗學教授的“從城市暴雨洪水模擬到河湖健康評價:以北京市為例”結束,精彩紛呈,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注。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昌明做《LID與城市水生態維護若干問題商榷》專題演講。劉院士指出,當前人們對海綿城市的認知不統一存在若干認識誤區,如認為海綿城市可以解決洪水等災害,其實對城市的雨水科學管理是海綿城市主要內涵。
張翔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武漢大學海綿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夏軍做《海綿城市建設規劃的水文學基礎及水系統方法》專題演講。他指出,海綿城市建設的水文學基礎亟待加強,需要強化城市暴雨洪水、徑流形成轉化的機理和模型及應用的研究。
北師大水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城市水循環與海綿城市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宗學做《從城市暴雨洪水模擬到河湖健康評價:以北京市為例》專題演講。他指出,城市暴雨洪水模擬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工作之一,海綿城市建設為水文科學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城市河湖健康是評估海綿城市建設的依據。
潘曉軍做《集聚產業優勢資源,協同建設海綿城市》專題演講。他指出,在國家各級政策的推動下,海綿城市產業發展前景空前,尤其是產業聯盟迎來了飛躍發展的機遇,下一步聯盟核心成員單位要加強緊密合作,發揮產業鏈集聚優勢,為推動產業升級和行業發展貢獻自己的量。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研究所原總工程師劉樹坤做《我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認識》專題演講。報告提出,城市建設要把“海綿城市”和“不怕水的城市”兩種理念相結合,并協調氣象、國土、規劃、住建、水務、開發商、社會力量等共同開展。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程曉陶做《2017海綿城市的健康推進需加大科普力度》專題演講。他指出,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水問題影響與治理能力有所不同,城市水安全保障需要采用不同的發展戰略。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千人計劃專家、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杰克遜講席教授楊宗良做《美國國家水文模式在休斯敦哈維颶風水災的應用及經驗》專題演講。演講基于美國國家水文模式在實際中的應用,講解了建立多尺度多學科洪澇災害預警系統的設想和展望。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院原副院長謝映霞做《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排水防澇規劃研究》專題演講。演講提出,加強城市規劃編制的科學性,規劃中必須給水留出足夠空間,并與藍線規劃等進行充分銜接。強化城市規劃管理。禁止不合理的開發建設,全面禁止填湖。退耕還湖;退垸還湖。
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劉志雨做《基于影響和風險的城市暴雨內澇預報預警技術》專題演講。演講詳細的介紹了當前城市內澇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城市暴雨內澇預警技術的內容和方法。
北京工業大學建工學院副院長周玉文做《精細化源頭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專題演講。提出海綿城市建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原則,在源頭因地制宜采用低影響開發技術。
中關村海綿城市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陳建剛做《海綿城市技術產業創新中心構建與發展展望》專題演講。演講從產業的角度剖析了建設海綿城市產業創新中的背景、必要性,以及創新中心的建設目標和運營模式。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魏源送做《中國-斯里蘭卡在CKDu病區飲用水安全保障合作:探索與實踐》專題演講。演講介紹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各種水問題,以及我國對外援助的基本方向,同時重點介紹在生態中心的推動下,助力我國水行業企業在一帶一路的拓展實踐。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跨境河流水與生態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倪廣恒做《城市復雜下墊面的水熱通量模擬》專題演講。他指出,人為熱通過改變城市下墊面對能量的分配,使城區對流有效位能增加,改變了暴雨云團軌跡,將進一步促進了城區降雨形成,并發現集中型分布的人為熱對降雨影響顯著,而隨機型分布則弱化了人為熱改變降雨的作用。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教授、博導黃國如做《城市雨洪水文水動力耦合模型構建及其雨峰響應》專題演講。演講提出,對于設計規劃階段的新城區,設計規劃之前應詳細分析當地降雨雨型,根據城市重要級別選取合適的雨峰系數;對于老城區,如果要控制城市內澇,應采用措施控制雨峰來臨前的管道滿管率,比如可采用海綿城市相關設施。
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書函做《海綿城市建設與河川基流的適度修復》專題演講。他指出,對于不同下墊面和海綿措施,通過建立以串聯為主的水力聯系,可以構建街區地塊、市政管網、入河排口等多層級的雨水徑流調控體系,從而能夠形成“清水活源”補給河道,適度修復河川基流。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規劃研究所所長張曉昕做《新形勢下北京城市內澇防控綜合策略》專題演講。演講從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綜合型生態河湖體系建設、推進景觀集雨型公園綠地建設、推進透水性道路廣場建設、推進生態型小區建設、推動城市防洪體系建設,為首都城市內澇防控提供了綜合策略。
長沙市海綿城市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劉波做《非試點城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專題演講。演講指出,針對非試點城市海綿城市建設,要建立統一的治理與協調機構、組建生態海綿社區建設基金、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同時建立生態產業園區,引進投融資、規劃設計、工程與材料、管理企業、研究機構入駐園區,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進一步壓實各級各部門的工作責任。
山水比德園林集團創始人、首席設計師孫虎做《從斑塊到基質——低影響開發的路線與實踐》專題演講。演講指出,海綿城市建設不至于海綿社區,而是通過綠道、街區等廊道,將一個個海綿斑塊聯結,形成海綿基質,并最終聚集而成生態城市。
北京桑土環境景觀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雪蓮做《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思考》專題演講。演講基于當前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公司實際的設計案例提出了海綿城市的建設思路。
主辦單位“城市水循環與海綿城市技術實驗室”于2016年掛牌成立,依托于北京師范大學,共建單位包括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水文總站和中關村海綿城市工程研究院,產學研結合,致力于構建地表水與地下水、水質與水量、防洪排澇與水資源綜合利用相結合的一體化海綿城市技術體系,力圖形成代表北京市水平,在國內外具有領先地位的城市水文科學創新團隊,成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和自主創新平臺。
“中關村綠智海綿城市生態家園產業聯盟”成立于同年,聯盟聯合了海綿城市產業鏈各領域中堅力量,搭建涵蓋政、銀、產、學、研、用的綜合性海綿城市建設服務平臺,重構城市價值鏈和商業生態圈,共同推進我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家園建設進程!
本次學術會議的順利召開,不僅向社會各界展示了城市水循環與海綿城市技術實驗室和中關村綠智海綿城市生態家園產業聯盟的學術影響,也是一次國內城市水文科學和海綿城市技術最高水平的展示,對于推動我國城市水文科學和海綿城市技術的發展無疑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