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惠州建設成為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
東時記者梳理《方案》發現,該方案明確了不少新思路、新舉措,惠州市將建立綠色發展指標體系,著力推動建立GDP與GEP雙核算;惠州市還將健全政績考核與責任追究制度,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
到2020年新建綠色建筑占八成以上
根據《方案》,惠州市將突出主體功能區規劃引領,完善財政、產業、投資、人口流動、建設用地、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政策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推進縣(區)落實主體功能定位,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四規合一”“多規融合”。到2020年,全市土地開發強度控制在11.1%左右。
同時,惠州市將以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為契機,全面推進綠色城鎮化,加強城市立體綠化,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統籌建設城市綜合管廊,建設“海綿城市”;加強城鄉規劃“三區四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綠線、藍線、紫線、黃線)管理,杜絕大拆大建。到2020年,新建綠色建筑占全市城鎮新建建筑比例達8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市將加快編制村莊規劃,實現全市行政村村莊規劃全覆蓋。大力開展“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清水治污·綠滿家園”三大行動,構建優美宜居生態家園。到2020年,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達90%,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自然村全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市將構建以生態網架為支撐的生態安全體系,加快形成“一帶、一廊、三區、三核”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力爭到2020年,濕地公園數量達到11處,全市危險廢物100%得到安全處理,建成30個自然保護區。
到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
一座城市要實現綠色化發展,產業綠色化是關鍵一環。
《方案》提出,惠州市將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壯大汽車與裝備制造業、清潔能源產業,構建“2+2+N”現代產業新體系。培育發展新興服務業態,加快節能環保與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的融合,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40%以上,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5%以上。
惠州市還將構建多層次的創新平臺體系,加快建設潼湖生態智慧區,全力推進科技金融新城和國際合作產業園兩個起步區建設。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壯大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到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4%。
節能環保產業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惠州市在這方面也有新動作。《方案》提出,惠州市將落實國家節能環保產業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工程,多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形成新的支柱產業。推動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推進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能源、沼氣、淺層地溫能、海洋能等應用,發展分布式能源。
此外,惠州市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優化運輸方式,推廣節能與新能源交通運輸裝備,發展甩掛運輸和水運;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公共服務領域每年新增或更新車輛選用新能源汽車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純電動汽車比例不低于30%。
實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
對排污企業來說,今后的管理將越來越嚴格。
東時記者梳理《方案》發現,惠州市將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實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違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要依法查封扣押排放污染物的設施設備。對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實行淘汰制度。
《方案》提出,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惠州市將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實行終身追責,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已經調離的也要問責。
如今,探索GDP和GEP雙核算,已經成為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的重要內容。GEP(GrossEcosystemProduct)是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個地域或流域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所提供的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的總和。根據方案,惠州市將建立綠色發展指標體系,著力推動建立GDP與GEP雙核算模式。
同時,惠州市將加快推進對能源、礦產資源、水、大氣、森林、林地、濕地、海洋和水土流失、土壤環境、地質環境、溫室氣體等的統計監測核算能力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重點用能單位能源消耗在線監測體系建設。本版文字《東江時報》記者侯縣軍
亮點
1一帶、一廊、三區、三核
《方案》提出,構建以生態網架為支撐的生態安全體系,加快形成“一帶、一廊、三區、三核”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
●一帶:構建惠州南部近海水域藍色
海岸帶,打造能夠提供海洋資源、氣候調節和減緩溫室效應、營造優美海洋景觀的重要生態區域。
●一廊:構建由東江及其支流西枝
江、淡水河等組成的市域生態水網廊道,確保惠州以及深圳、香港、東莞的飲用水安全。
●三區:構建坪天嶂、蓮花山脈東部
生態控制區、羅浮山—九連山生態控制區和稔平半島生態控制區等南北部生態屏障,有效保障惠州市生態安全和質量。
●三核:推進象頭山—梅花山中部生
態綠核建設,打造能夠有效緩解熱島效應、涵養水源的重要城市森林;推進白云嶂和鐵爐嶂南部生態綠核建設,打造城市重要的飲用水源保護區。
2“六大行動”
《方案》提出,大力開展綠色城鄉“六大行動”,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
●“護藍”行動
實施大氣污染治理行動計劃,重點加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及揮發性有機物等大氣污染物的防治,確保空氣質量保持在全國大中城市先進行列。到2020年,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全年比例達97.5%以上。
●“清水”行動
全面貫徹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7年底前全面實行河長制,建立健全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到2020年底,完成流經縣城(含大亞灣、仲愷中心區)的主要城鎮河涌環境綜合整治,實現不黑不臭。
●“凈土”行動
加強土壤保護和污染防控,按照珠江三角洲典型區域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具體方案,繼續開展受污染耕地修復試點示范工程,到2020年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點位達標率達82%。
●“碧海”行動
加強海洋環境治理、海域海島綜合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實施紅樹林等濱海濕地修復和“生態島礁”修復工程,建設美麗海灣,到2020年近岸海域水質達標率達95%以上。建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機制,到2020年全市整治修復海岸線長度大于47公里。
●“增綠”行動
加快實施森林碳匯、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等四大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大力推進市級東江水源地、市域道路“兩改造兩提升”、沿海防護林等三大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力爭到2020年,森林蓄積量達3713.6萬立方米,全市森林公園達94個。
●“低碳”行動
積極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能效家電、節水型器具等節能環保低碳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過度包裝。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出行,倡導綠色生活和休閑模式,嚴格限制發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務業。
編輯:ludan
相關閱讀
航拍廣州最大的濕地公園——南沙濕地公園
南沙濕地公園位于廣州市最南端,地處珠江出海口西岸的南沙區萬頃沙鎮十八涌與十九涌之間,總面積約10000畝,是廣州市最大的濕地公園,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也是夏季觀賞荷花荷葉的好去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