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改良的農業耕作方法可以保障糧食安全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許建初研究組與大自然保護協會和國際熱帶農業中心合作開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改良的農業耕作方法可以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及減緩氣候變化——即每年減少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科學報告》,并在聯合國波恩氣候大會上進行了分享。
研究顯示,如果對世界農業用地的管理做出簡單的改變,就可以在未來20年里每年封存9億到18.5億噸的碳當量。農地的減排增匯途徑包括有機肥料的施用、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土壤肥力管理、農用林業(在農用地上種植林木)及輪流放牧等。
研究團隊測繪了世界各地農用土壤固碳的潛能,并發現在北美、南亞和歐洲可實現碳儲存最大值的增加。
相關專家表示,此項研究將影響國際社會如何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減排的既定目標。比如“千分之四:糧食安全與氣候需要的土壤”倡議,目標是每年在土壤里固碳35億噸。按照最新研究成果計算,這個固碳目標的26%至53%可通過改良的農作方法實現。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新聞發布會
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7部門共同舉行《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印發實施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有關情況,并就規劃特點、重點任務、主要目標、財政支持、糧食安全、農牧民收入等相關問題,回答了與會記者的提問。【詳細】
中國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設想
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到90億,這將對世界農業發展提出巨大的挑戰。能否生產出足夠多的糧食,能否保證糧食安全將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關心的問題。幾十年來,中國人憑著自己的勤勞智慧,基本實現了“用7%的耕地養育了世界21%的人口”的奇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