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粵港澳大灣區是未來30年中國城鎮化典范
灣區經濟一直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領頭羊。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未來30年以城市群、灣區為重心的城鎮化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最重要動力之一,而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其中的典范。而關于房價問題,他認為,灣區的發展自然會增加人口密度,使核心城市房價優勢不可動搖,目前,粵港澳大灣區99%的城市房價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就是深圳和香港,但灣區的平面程度越好,城市間就越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大優化,就越能平抑核心城市房價。
12月11日,由騰訊•大粵網主辦的2017年廣東影響力網絡盛典在廣州大劇院盛大舉行。本次盛典以“跨界•無界——智慧灣區融合生長”為主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與方向。馬光遠在本次盛會中發表了“新周期下的城市化戰略”主題演講并接受騰訊•大粵網的專訪。
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
灣區是未來沿海城市發展的最高形態
大粵網:大珠三角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覆蓋的區域其實是大致相同的,而我們現在稱其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名稱的改變意味著什么?對比京津冀、長三角這兩個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定位有哪些不同,有哪些優勢?
馬光遠:以前我們所稱的大珠三角不僅僅包括城市,還包括農村,指的是大區域,而我們今天談的是城市概念,以及城市群的打造。灣區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今天為止的最高形態,是未來沿海城市發展的最高境界,能形成資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配備。兩個概念,在中國城市化的過程中,內涵是不一樣的,灣區概念比以前的珠三角、長三角概念更為精準,更具跨越作用。今天的粵港澳在產業、城市形態、區域優勢互補等各個層面具備了打造灣區的條件。
京津冀不是灣區,是城市群,但是它的城市群打造難度更大一點,北京、天津、河北,如何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現在還沒有破解。
長三角相對較好,因為區域范圍更廣,也屬于沿海,而且城市經濟發展態勢也在一個平面上。如果從灣區角度分析,因地理形態復雜和區域距離較大,可以建設一些小灣區,如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形成線性發展后,各區域的產業都能發展自己的特色,形成多元城市的業態。
相比之下,在中國發展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是最大的。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意味著中國的城市化到了新的階段,下一步不是建設一個城市,也不是建設一個互相之間牽連不大的城市群,而是在城市之間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大優化。應確定金融、制造、旅游、休閑等分別在哪個城市發展,精準的產業定位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關鍵。未來30年以城市群、灣區為重心的城鎮化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最重要動力之一,而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其中的典范。
灣區資源要素自由流動能再促進制造業升級
大粵網:談到制造業,可以說是廣東的支柱產業,這幾年都面臨產業結構轉型的陣痛期,大灣區的發展戰略,能否促進廣東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速?
馬光遠:中國經濟在過去30多年主要依靠制造業,而廣東的制造業是中國制造業的代表。制造業轉型不容易,但并沒有那么痛苦,只是被渲染出來的。事實上,每個行業都在變化,每年都在轉型,每年變化都很大,以前很多落后的產能早被淘汰。企業家思考得比我們周全,每一個10年該做什么,他們都心里有數,不賺錢的行業他們自然不會做,一定要相信企業家。
30年前、20年前、10年前,廣東的制造業都大為不同,每10年都有一個大跨越,從低端,到高端,再到智能制造,大量高科技產品都集中在這里。所以到今天為止,廣東制造業仍然很強,并沒有倒下,我認為廣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成功的。
從灣區概念上看,灣區要素、資源真正自由流動起來后,對制造業的發展還有更大的作用。比如,若深圳的制造業搬到東莞對發展更有價值,那就必須站在更大的格局下考慮問題,而不是小區域思維。以前深圳是深圳,東莞是東莞,大家都為自己的GDP的增加減少打著小算盤,導致資源不能優化利用。現在我們打造成一個整體,就等于是一家人,有共同利益。
制度差異是粵港澳融合的最大挑戰
大粵網:粵港和粵澳合作機制已運行多年,有較扎實的合作基礎,但粵港澳三地屬于不同關稅區域,多方面都存在差異,各類要素難以實現完全自由流動。您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融合”這個挑戰呢?
馬光遠:挑戰當然有,特別是經濟等各方面的制度不同,行政體系、法律體系、市場也都不一樣,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最大挑戰。粵港澳三地之間,地理沒有距離的,最大的距離還是制度。但是,利益是在經濟發展中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說,只要是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我們都需要溝通協調、突破限制。
以前港澳的發展遙遙領先,現在內地發展的態勢遠走在香港和澳門的前面,這給粵港澳下一步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以說是水到渠成。所以,下一步主要還是制度層面,需要做更多前瞻性的、突破性的安排。
做好灣區的平面程度能平抑大城市房價
大粵網:您曾說過,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是全球最活躍、中國最大的城市群。隨著城市群的進一步崛起,您覺得會否進一步推高粵港澳的房價呢?還是說每一個城市應該區別分析?
馬光遠:房地產本身很復雜,而且房價有周期,到今天為止,短期的政策對很多城市的房價都有影響,但和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暫時沒有太大關系,因為該漲的都漲了,概念也已消化過了。
大灣區的發展,自然會使大量的人口流入,使人口密度增加,住房的需求從而也會增加。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這些核心城市聚集人口,房價在此之前都遠遠高于周邊,長期看,大城市的優勢不可動搖。但灣區概念最大的好處是,按照灣區平面化發展后,產業得以優化配置,每個城市都各得其所、各具特色,發展也被拉動起來,能夠平抑核心城市的房價。當然,房價具體的走向,和每一個城市最終的軟硬件的實力、宜居的程度、吸引力等都有密切的關系。
從長周期看,我認為這個區域99%的城市房價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就是深圳,當然還有香港。深圳的房價短期調整概率很大,東莞和深圳相距那么近,為何我們非得買深圳那么貴的房子,選擇是顯而易見的,這不像北京和石家莊差距那么大。當然,深圳房價長期怎么變化,還要看產業、城市等各層面的發展,也許消化過后,它還會上一個臺階。
廣州房價過去兩年一直太低,現在漲上來了,處理合理的水平,其他很多小城市,房價也是比較合理。老百姓要學會尊重房價的規律,學會客戶評價,不能期待房價跌,就只聽喜歡聽的觀點,導致錯失一些真正的機會。比如前兩年,東莞、佛山、南海、惠州的房價確實很低。
總而言之,主要還得關注政策,政策不松動,房價調整的概率很大,大城市受政策影響尤其大,但不要以短期政策作為我們判斷房價高低的標準。
大粵網:目前,南沙擬打造中國首個國際金融島,您怎么看待它未來的房價?
馬光遠:大家一定要認識到房價的上漲,不是每年都翻一番,一般是慢慢漲起來的,跑兩步,可能要歇兩步。經過兩年的上漲,目前南沙的自貿區等多個概念基本已透支完,再多的概念也對房價促進不大,能漲的也已漲起來了,目前也就值這個價,這個地方還需要好好發展。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