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鄉村新型城鎮化的“地方性”模式
01、地方性工業導向下的英國鄉村城鎮化
英國的城鄉規劃體系較為健全,其在規劃建設有著鮮明的特色,尤其表現在地方性工業導向下的鄉村城鎮化模式上。
地方性產業發展是推動鄉村城鎮化發展的內在自覺動力,工業生產的集中性和規模性決定了其必然向城鎮集聚,或者促進新的城鎮聚落的形成,從而推動鄉村城鎮化進程。
英國在城鄉統籌發展中以鄉村自身優勢的本土農業資源為基礎,推動本地鄉村農業的二產化——“鄉村工業化”,鄉村工業促使了農業的規?;娃r業現代化發展,在工業發展較好的地方勢必會形成一種集聚各種要素的城鎮,從而實現一種工業導向下的地方性鄉村城鎮化模式。
02、地方特色小城鎮導向下的德國鄉村城鎮化
德國主要是以培育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中小城鎮為手段,通過特色小城鎮營建實現“城-鎮-鄉村”統籌協調。
德國許多傳統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村莊,在經濟的推動下轉變成為地方產業化城鎮的越來越多,傳統的鄉村居民點轉變成了規模不等的特色小城鎮,城鎮周邊依然是農田和森林環繞著,以保留特色。
在德國,全國的大中小城鎮有580多個,其中大部分人生活在2萬到20萬人口左右的中小城鎮當中,40%左右的人生活在2000人口以下的小鎮和鄉村當中,較好地實現了城鄉統籌的目標,小城鎮遵循著“小就是美”、“地方就是特色”的原則,雖然規模不大,但都充滿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功能獨特,基礎設施完善,且經濟較為發達。
03、地方企業驅動的蘇南鄉村城鎮化
蘇南地區是我國鄉村城鎮化發展的成熟地區,具有獨特鮮明的地方營造經驗。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蘇南地區就以其發達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傳統的地方產業優勢,在作坊式的鄉鎮企業帶動下,創造了“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以工建農”、“以工建鎮”的鄉村城鎮化模式,有效實現農民的就地非農化轉移,大批小城鎮迅速發展,到1983年蘇南地區的小城鎮規模就達到了34個,到1992年就已經有300多個小城鎮,形成了近萬家鄉鎮企業。
著名的鄉村學者費孝通先生曾多次考察了蘇南小城鎮,并稱之為“小城鎮,大問題”。
帶有“地方性的鄉土企業”是蘇南城鎮化發展的關鍵,蘇南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產業化格局,是自下而上鄉村城鎮化的直接動力,從而有效實現了城鄉統籌的快速發展。
04、地方旅游驅動的張家界鄉村城鎮化
張家界地處鄂、湘、黔、渝、桂五省省際邊境區域的武陵山區,在未進行旅游開發之前,是一個典型貧困山區,而其城鎮化發展恰恰就是通過地方旅游資源的開發,而逐漸發展強大的。
在地方旅游開發模式上,通過利用和發揮地方旅游資源的優勢,鼓勵吸引旅游投資和擴大對外開放,旅游的開發使得張家界城鎮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并且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城鎮服務設施,不僅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而且有效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難題,有效實現了旅游鄉村城鎮化的目的。
05、地方生態移民導向的寧南城鎮化
寧南地區(寧夏南部山區)地理條件極其惡劣,屬于干旱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嚴重失調,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土地鹽漬化、荒漠化以及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在該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
鑒于這種惡劣的人居環境,寧南地區著手開始進行生態移民的實驗,自1983年以來,寧南采取吊莊的形式,組織了較大規模的移民開發,南部山區人口向北部地理條件較好的黃灌區搬遷,這樣既保護了南部山區的生態自然環境,又有利于當地居民擺脫惡劣的人居環境。
不僅可從根本上解決移民人口溫飽問題,而且對遷出、遷入地產生明顯的生態環境效益,同時,該地區通過搬遷后,利用與銀川市郊區相毗鄰的區位優勢,讓轉移的農民可以就近向工廠提供勞動力,緩解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
編輯:wanliyao
相關閱讀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