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城市有助抵御各類風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上述論斷對我們推進“彈性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一般說來,“彈性”一詞常用于物理學,指物體圍繞其固有基準、保持本質特征前提下的可變性。近年來,這一概念被運用于應對氣候變化和減緩自然災害等領域,面對現代城市日益脆弱化的現實挑戰,“彈性”這個概念也逐漸被運用到城市規劃設計與風險管理領域。對此,國際彈性城市聯盟將“彈性城市”定義為“城市系統能夠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擾和災害,并保持原有的特征、結構和關鍵功能的能力”。近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各自城市規劃中都提出了與彈性城市建設相關的內容。國內也有一些城市在嘗試推進彈性城市建設,但總體而言,我國對彈性城市建設的探索還處于起步階段。
彈性城市應有彈性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系統若能經受住極端事件沖擊,就可避免因系統之間相互影響,將極端事件對城市的危害效應降到最小。各地在新區建設與舊城改造過程中,應把基礎設施彈性所包含的堅固性和快速性這兩個原則貫穿于城市規劃設計與建造管理的全過程,讓城市擁有強健的“骨骼”。
彈性城市應有彈性的經濟系統。有了彈性的經濟系統,城市在面對經濟危機、自然災害、資源衰竭等外來沖擊時,就能夠把經濟損失盡可能減小,并盡可能快地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甚至更好的狀態。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從根本上講是一種結構性失衡,這也往往是很多城市(如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經濟系統脆弱的癥結所在。目前,這些城市應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推動產業結構走出單一路徑依賴,加快向創新驅動型轉變,讓城市經濟保持足夠活力。
彈性城市應有彈性的生態系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以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文明的衰滅進行了有力地佐證。城市生態彈性是指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我調節及其抵御外界各種壓力和擾動的能力。各地城市建設和改造一定要融入生態理念,堅持減少資源消耗、增加資源的重復使用、資源的循環再生原則,采取多樣性和多元化方式,構筑多功能和多用途的城市生態空間。
彈性城市應有彈性的社會系統。社會彈性是社區或者人群應對由社會、政治和環境變化產生外來壓力的能力。應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以及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城市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作者羅黎平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詳細】
專家:應對風險,城市需要有“彈性”
同濟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諸大建指出,有沒有“彈性”將直接關系到一個城市能否經受風險的打擊。所謂“彈性城市”,涉及兩個基本概念。一是城市的“易感性”如何,即在風險面前,城市會有什么反應。【詳細】
專家:上海應建“彈性城市”應對六大風險
諸大建認為,中國城市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在風險面前高易感性、低適應性,經常是一個小波動就變成大災難。所以上海在新一輪總體規劃編制中,要考慮如何提高城市的彈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