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生態王召明:用大數據構建草原生態保護系統
王召明
六次參加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蒙草生態董事長王召明深知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
“國家對內蒙古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生態建設。”王召明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上證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這為公司生態修復及種業科技產業指明了綠色發展方向。
作為一位來自內蒙古大草原、有著深厚草原情結的企業家,王召明的提案背后,是他20余年來對生態修復事業的專注,以及對我國草原生態建設步入智能階段的期盼。
提建議:構建草原生態大數據平臺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草”首次被納入生態文明建設。
數據顯示,中國的草原近4億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0%,是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和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那么,如何做好草原生態保護?又如何將生態保護與農牧業發展、生態扶貧工作高效統籌起來?
“我的建議是,構建草原生態大數據平臺。”王召明告訴記者:“這是我在今年全國兩會提的最主要的建議。有了這個平臺,可以有機地集成水土氣、人草畜、微生物等數據(包括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運用衛星遙感技術結合實地科研,定位任意經緯度即可查看該地區的生態數據。”
按照王召明的構想,草原生態大數據不僅可以精準指導生態保護工作、科學引導生態產業發展,還能有效推動生態扶貧實踐。“大數據平臺既可提供生態數據,讓農牧民種得好;也可提供市場需求和價格數據,讓農牧民產品賣得好,從而實現生態、生產和市場的有機結合,有效推動生態產業扶貧。同時,生態大數據還能為決策者提供依據。”
基于此,王召明提議:“首先,國家應出臺政策,支持有能力的企事業單位建立草原生態大數據平臺。同時,數據也應接受國家定期監管。在運營方面,我認為應支持使用者付費模式,以保障平臺的可持續運營。”
話發展:“師法自然”打造草原生態
王召明生在內蒙古烏拉特草原,長在貧困牧民家庭,這樣的成長環境讓他自幼就對“草”有著很深的感悟。
1994年,王召明勤工儉學開了第一家花店。畢業時,他已擁有3家花店、兩個基地。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信園園林綠化公司”應運而生。憑借著對草的天然敏感度,王召明發現當時行業里大多使用“進口草”進行綠化,成本高、適應性差,所以毅然帶著科研團隊開始對家鄉草原上的“野花”“野草”進行采集和馴化繁育,專注推廣耐寒、耐旱、耐鹽堿的鄉土植物,這就是“蒙草生態”的雛形。
“其實,早期我們在進行生態修復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各區域或即便同區域的不同地點,會出現相關植被到底適不適合這個地區的問題。比如北京的原生植物是什么就種什么,而不是僅僅將感官上‘好看’的植物集合在一起。總結起來,就是要‘尊重生態、師法自然’。”在此背景下,蒙草生態通過20余年的積累,其草原生態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每年都在成長。
王召明舉了一個例子幫助記者理解這個平臺,“以呼倫貝爾市為例,數據平臺上任意定位一點,選擇生態修復模塊即可看到該位置的生態修復措施以及原生樹種、草種,修復可用樹種、草種等植被信息,為精準修復地區生態環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認為,準確判別各類土壤的生態信息是保障精準修復各地生態的重要因素之一。”
呼和塔拉草原是蒙草生態草原修復的代表項目。據王召明介紹,這片歷史上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由于自然和人為影響,變成了砂石遍地的荒灘。2012年,蒙草生態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平臺數據等技術手段,經過2年時間,將這片不毛之地恢復成近2萬余畝的人工草原,重現草原生態風光。2017年,這里被選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慶的主會址。現在的呼和塔拉草原與北部大青山共同構筑起一道綠色屏障和風景線,堪稱“山水林田湖草”樣板生態區。
“就是因為這個項目的成功經驗,為公司參與編制的《草原區城鎮周邊荒廢土地植被恢復技術規程》地方標準提供了技術依據。”談及此,王召明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采訪過程中,王召明用手機向記者展示了蒙草正在修復的滿洲里扎賚諾爾百年礦坑的修復過程及修復前的面貌,昔日的荒涼已褪去大半,取而代之的則是片片蔥郁。
談未來:將生態的智慧推廣到各地
自成立之日起,蒙草生態就與草結下了不解之緣,20余年來以“小草扎根”的力量,立足草、草原、草科技構建產業生態圈。
發展至今,公司的核心業務涉及生態修復、種業科技兩大核心板塊。據業績快報,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5.69億元,同比增長94.69%;凈利潤8.55億元,同比增長151.85%。這主要得益于公司圍繞年初制定的經營計劃,有條不紊地推進各項工作,多個PPP項目如期落地。
縱觀蒙草生態上市以來的發展歷程,與王召明的生態環保理念一脈相承。上市之初,公司的名稱為“蒙草抗旱”,系公司當時的定位。2013年,公司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將生態修復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2015年,公司實施戰略轉型,種業科技、生態修復等各項業務有序推進,產業鏈雛形基本形成。2016年,公司正式更名“蒙草生態”,從戰略上更加明確了“科技型生態企業”的定位,并將“生態修復”與“生態產業”融合思考,盤活“山水林田湖草”的經濟價值,讓生態產業成為農牧民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綠色動力。綠色的外在是風景,綠色的背后是民生。
談及未來草原修復產業的發展規劃時,王召明表示,“就是需要多一些未雨綢繆,少一點亡羊補牢。”
王召明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在生態修復的項目地已設立13個專項研究院及相應的種質資源庫,收集包含內蒙古草原、京津冀地區、寧西、西藏等地鄉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3000余份,植物標本2800余種、20000余份,土壤樣本近40萬份。此外,公司還制定了一系列地標、行標及國標,如《北京區域綠地節水技術規范》等。
蒙草生態,這株生長在內蒙古草原上的“小草”,正在將生態的智慧和產品推廣到新疆、西藏、陜西、云南等地。遵循“小草扎根”理念,無論走到哪里,蒙草生態都像小草一樣,扎扎實實地“順國情、合地情”,為生態文明建設盡心盡力。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