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如何設計“中國設計”?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現代設計飛速發展,尤其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當下,設計已然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點。此可謂“無設計,不轉型”。然而在快速發展的腳步之下,中國現代設計在基礎與向上體系的架構方面依然有許多難以明辨的問題等待解決,因此,對40年來中國設計藝術與設計教育的發展脈絡進行宏觀、整體的審視,深入總結其間的經驗與模式顯得尤為重要。日前,“中國設計40年——經驗與模式”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中外學者聚焦“戰略·決策”“文化·選擇”“城市·創造”和“教育·未來”四個議題,共探中國設計與設計教育的未來之路。
設計在設計之外
在經歷過“工藝美術”時期、“工藝的商品經濟”時期后,清華美院教授柳冠中認為,中國設計現在應該進入“以人為本、以生產為本”的時期,“設計的東西要能被制造、被流通、被使用、被回收”。柳冠中曾用“四品論”來說明設計所針對的問題,即同樣一個杯子在工廠是產品,在商場是商品,在消費者手中是用品,在垃圾廠是廢品。“從美學、美術發展的角度看設計,它們是相互依存的,現在往往是孤立地看一個結果、看一種表現形式,這阻礙了我們對設計的認識。”柳冠中指出,一定要把工業設計當成創新的機制模式來認識,而不是創新的一種技巧。“設計是創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它總是要超前的,設計在設計之外。”柳冠中說。
當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追求可持續利用等是設計發展的主流方向,但出于商業化和市場化考量,目前設計領域也存在異化現象。如,功能設計的表面化、商品設計的極端化、民族風格的符號化、奢侈設計擴大化、易忽視人群被邊緣化等等。“從功能設計來講,如果只是單純地考慮某一動作不方便的需要,就開發一個產品,這不是為人服務,而是在弱化人的能力。從表現民族風格來講,中國符號不應該簡單地被模式化套用,而是要在深刻理解民族傳統后在設計中真正表達中國精神。從設計導向來講,設計師應該積極深入生活,關注占全國總人口半數以上的農民,以及老年人、殘疾人這些群體的設計需求。”原清華大學副校長王明旨認為,除了滿足功能需求外,設計對于引導人們科學理性的生活同樣非常重要。
城市設計的厚度與溫度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設需求的轉型,中國城市設計項目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依然沒有解決超越規模和增量的城市特色風貌、環境品質和文化內涵等問題。“千城一面、強度失控、舊區改造格式化、文化缺位等現象屢見不鮮。”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城市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國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規劃是理性的、自上而下的、無差別化的簡單化管理,而這與一個需要漸進調試、不斷持續優化的動態演化過程存在深刻矛盾。
作為一名親歷者,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郭線廬見證了古都西安幾十年來在設計驅動下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在他看來,的確有不少地區把非常優秀的歷史文化遺存隨意拆掉或者翻新重建,令人惋惜。“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它們可能不夠時髦,但恰恰正是它們體現著我們的文化傳承,沒有這種物化的存在,何談高度的文化自信?”郭線廬表示,設計不是盲目的,而是要以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開發和利用為主線,“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是今后要堅守的文化底線”。
城市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營造精致、宜居的人居環境。為此,王建國總結了三個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是注重個性化的城市特色空間和形態營造,二是注重人的感知和體驗,三是要使平凡建筑和偉岸建筑、日常生活空間和宏大敘事場景等量齊觀。
分類辦學與情懷培養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總結了40年來中國藝術設計突出呈現的三個特征,即從小變大,由微變強;從吸收外來經驗到適應本土發展;從設計本體走向廣義的設計社會學。以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發展為例,上世紀90年代,中央美院在老院長靳尚誼的倡導下建立了設計學科,使得央美的學科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進入21世紀,時任院長潘公凱推動成立了設計學院、建筑學院和城市設計學院,使中央美術學院“大設計”教學結構得以發展壯大,并與國內外設計教育機構建立了密切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涌現出許多新的成果。
如何準確定位設計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培養設計人才并與民生需求對接是當下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提出,設計教育同質化仍是擺在面前的首要問題,應引導相關院校科學規劃專業布局,實現分類辦學、特色定位。“只有具備了工藝傳承型、科技創新型、產業服務型、策略研究型設計人才,中國的設計教育才算相對完整。”潘魯生強調,高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懷和責任感,要使未來的設計師們懂生活。據介紹,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目前已推行“工藝美術+”課程優化計劃,關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設計教育的探索,在課程體系中融合中華傳統文化造物體系與造型體系,注重培養設計師的民族文化情感。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大設計”應如何發展?范迪安認為,一方面要繼續面向世界,研究和吸收國際設計與設計教育的新經驗;另一方面要瞄準中國需要,研究中國問題,服務國家建設,面對民生現實,弘揚中華傳統“工匠精神”,在設計教育上更著眼于培養具有全面素養和優秀創造才華的新型人才。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