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鴻:“會呼吸”的園林景觀設計
3月24日下午,第八屆園冶高峰論壇暨亞洲園林大會分論壇“宜居住區與地產園林國際論壇”在北京新疆大廈召開,馬來西亞JRD景觀設計事務所創辦人李俊鴻在論壇作了題為《The Breat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Micro Context(微觀語境下“會呼吸”的園林景觀建筑》的演講。他以吉隆坡O2 Residence項目為例,講述了如何讓建筑物與園林景觀“合作”,打造可持續的生態環境空間。以下為李俊鴻講座內容實錄:
馬來西亞JRD景觀設計事務所創辦人李俊鴻
大家好,我來自馬來西亞吉隆坡。2011年我上了喜馬拉雅山,當時高度是5380米,我感覺非常興奮,但同時我面對了一個問題,呼吸很辛苦很困難,所以今天我要講的主題就是“會呼吸的園林景觀設計”,用這個題目去探討我們在馬來西亞完成的項目。
馬來西亞是1957年從英國殖民地獨立的國家,大概在北京以南4300公里,是一個工業文化的國家。主要的族群是馬來人,還有印度人和其他的種族。馬來西亞很小,大概只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的國土。馬來西亞接近赤道,有豐富的熱帶雨林。早期馬來西亞人的居住環境社區,大概也就幾類,馬來村莊,比較高級一些的社區,靠近一些小鎮還有一些礦區的華人新村,還有印度人在森林里邊比較接近大自然的社區。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
像大多數的大城市一樣,馬來西亞吉隆坡有越來越多的人。當人口越來越多聚集在城市的時候,城市的發展都會朝向經濟速度還有高密度的要求發展,這種現狀導致導致了很多建筑設計被同質化,像香港等城市出現了“群樓攻擊”。當失去了個性化的創作,建筑與自然環境會漸漸失去理性。我們大家都是景觀師,景觀和建筑發展必須緊密合作,在早期的規劃中我們就緊密合作。
群樓攻擊
大自然與建筑息息相關,兩者之間不應該存在界限。如何利用自然界五大元素,綠色氣息、水源、風、空氣和陽光,讓自然景觀“會呼吸”,能持續下去,讓城市環境達到優質。我們都生活在城市里,也都希望擁有大自然的東西,但是如何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
利用自然界五大元素打造優質環境
O2 Residence是一個小型的項目,位于吉隆坡,左側是非常成熟的綜合發展區,有住宅區,有商業,有各種各樣的項目。右邊是城市綠色保留地。O2屬于整個48英畝的規劃區域,目前已經完工的只是一塊,屬于O2 CITY的第一期項目,一共有6棟樓,有兩層的停車庫,還有消防通車道等。為什么整個形狀稍偏方形?我們采用了模擬大自然的一種方式進行,整個歐洲現在靈感都是取自于我們叫做光合作用的細胞結構。找到綠色和藍色空間之后,我們又跟團隊持續去深化發展。最終有了這個大藍圖的出現。之后,我們就有剛才講過的五個大元素的方向,繼續去深化。
O2 Residence鳥瞰
首先我們先探討綠色體概念。01+02+03=1(一體性),這是一個數學題嗎?不是,這只是我們設計的手法。我們拿到75%園林覆蓋地,屬于偏高的覆蓋率。我們探討了哪里應該是應用較多的車道,哪里是應用少用的車道。因為我們知道,有一些所謂的消防通車道一定要圍繞這幾個建筑來走,這是馬來西亞官方的規定。我們將應用較少的車道跟消防車道改換成綠色體,對它的長期維修是一個挑戰。我們可以跟園林無界限地聯結在一起,讓車道無形中變成更寬敞的園林的地方。
O2 Residence
然后你同時也可以由這個園林帶動一些設計活動出來。上去就是所謂的園林層,我們將大多數的設施都擺在園林層中間。然后我們采用另外一種比較特別的處理方式,就是我們在整個項目的中間采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而開放式的空間,中間底層轉換為一個生態層。在這個園林層里面所采用的另一種方式,我們稱它為下沉式的花池,我們盡量避免看到花池墻,花池全部采用下沉式。在施工的時候結構方面只是做一層的下沉式。這樣可以達到更加寬敞的視覺效果。應用比較多的車道,可以從這里通過底層,這部分幾乎是一半的底層。為什么有這些空洞跟這些形狀?我們在很早之前就跟建筑師一起討論,達到了更加好的一個效果。
園林層
因為可以達到75%的園景區,這里種植了1000棵樹木,我們不把同樣規模的樹種在一個園區,我們分成幾個層次。有年輕的樹,有中年的樹和老年的樹,你可以看到一些樹慢慢地老去,一些樹慢慢地成長,一些樹慢慢地成長出來,就像是人生階段的一個成長過程。
生態池中間采用了一個開放式的空間。整個水池可以供應園林的灌溉一個月。我們有正常的水源足夠來利用,為了確保生態池水源是干凈、清潔的。我們采用了幾種不同的方式。所謂生態池的水基本上就是雨水,我們采集雨水下來進入生態池,然后再循環利用。馬來西亞是非常熱和潮濕的地方,早期我們采用了雨水循環用于灌溉,雨水流進花池,花池水又收集在生態池,天氣熱你拿來灌溉,很多居民跑掉了。在中午的時候開始灌溉澆水,所有從那邊收回來的水全部都很臭。哪里的水最好?雨水。我們采用了兩種下水管的方式。一個是雨水下水管,還有一個園林下水管。所有收集雨水將會進入生態池。將這兩種水區分過后,生態池會比較干凈和清潔。然后生態池的水可以拿來灌溉,甚至可以用來種植一些植物。
生態池
雨水采集比較方便,由于水是清潔的,所以可以養魚,這里完全沒有用所謂的過濾器,全部用的是大自然的水,本來就是清潔的,水池里面我們養了比較多的魚。在生態池的上方,我們用創新方式設計了一個環形的空中花園,這個花園無形中也吸引了很多鳥類的停留與棲息,造成很完整的景色。
因為有自然的空氣,當風在吹在動的時候,就帶動了植物散發出來的空氣流動。我們用電腦模擬建筑層風向的走動,研究什么地方應該綠色的地方多,什么地方放水解決整個效果,同時在景觀里面采用了很多采光空洞。最悶熱的地方是哪里?是停車場,由于我們采用了很多自然空氣的流動,所以整個停車場不會很不舒服的感受,因為空氣可以隨著風進入停車場里邊,這些停車場排放出來的廢料,又可以很順利地隨著風帶出去。
停車場
再說一下陽光概念。我們都知道陽光跟植物可以進行很好的光合作用,幾乎所有的植物都需要陽光。當我們有這么高的園林景區覆蓋率,達到最高陽光吸附率之后,有很多的氧氣散發出來,然后一氧化碳可以減少,自然而然會減少熱島效應。然后還有水景墻,水景墻隨著風的時候,可以散發出潮濕的感覺。除此之外,剛才我們講的直射墻,組織陽光直射到下面。如果沒有讓停車位的通風達到最佳效果,難有風飄的,但在這里是可以達到的。
水景墻
接下來看看可持續性概念。一共采集了大概幾十萬的電,采集回來我們用在園林層,所有的燈用的都是采集回來的電。我們甚至還想將建筑的燈關掉,我們發現只要陽光足夠,我們都可以利用。再來就是園林廢料再循環,我們做了養護,有養護就有肥料。它慢慢地融化之后,就是有用的有機物。
光伏發電位置示意
廢物循環
總結一下,我要說的是如何制造一個優質的環境。為了打造優質環境,必須讓所有建筑里面的設計都息息相關。只要讓它們聯結在一起,園林景觀可以復興,用光合作用的細胞結構,把它們變成一體。當風自然流動,空氣就自然而然地進入,采集的雨水進入生態池,我們拿來作灌溉的應用。只要有光,我們就可以利用。只要跟我們建筑師溝通好,就能讓整個建筑物跟園林一起合作。所有的建筑與園林景觀設計都是息息相關。只要讓它們連接在一起,園林景觀建筑就“會呼吸” 了。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