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中與天津大學師生探討街景重構景觀策略
2018年5月18日易蘭規劃設計院創始人陳躍中先生受邀參加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環境設計系學術周,與天津大學師生分享“街景重構:打造品質活力的公共空間”精彩內容。陳躍中先生從街道現狀思考入手,以實際案例為經,以深入思考為緯,探索街景改造的多種思路和手法。提出“街景重構”五項原則和幾點要素。并與到場的業內嘉賓及師生進行面對面交流,現場氣氛熱烈。
陳躍中先生分析了城市空間發展和當前城市街道空間的現狀和癥結,提出塑造兼具活力與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要使我們的城市宜行宜居(Walkable/ Livable),使每一個街角都具有文化和特色。他指出“我們的城市公共空間需要一場街道革命,景觀師、規劃師、建筑師以及市政管理部門需要共同努力,塑造兼具活力與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
陳躍中先生深入淺出的闡述“街景重構”理論的適用性、實用性以及必要性。 “街景重構”的五個重要方面:
1.慢行連通:有機連接城市開敞空間,規劃確保提供多維度、高效連通的生態慢行系統,將不同形式和層次的公共空間的空間連接,塑造城市慢行系統。
2.功能有序:關注場地被忽視的新增功能,梳理街邊空間人車流,運用空間、藝術、硬質軟質等景觀手段重新組織場地空間,使諸種功能各得其所。宏觀層面以大景觀思維原則出發構建豐富多彩的空間肌理;微觀層面運用空間、藝術、硬質軟質等景觀手段,塑造具有特色的,使在其中的人們感到輕松、愿意駐留,徜徉其中。
新型街邊活力帶將公共空間與慢行系統相結合
3.突破紅線: 以公共交通為導向整體規劃,利用網絡狀街道和小尺度的街區使其更加友好。增強地塊滲透性,推動街區化生活方式。
京東集團總部景觀設計(易蘭出品)將景觀界面與街道進行無縫銜接
4.文化記憶:設計要考慮傳統街道尺度,將當地的社會動態和文化特征考慮其中,從而創造出人與空間強有力的紐帶。發掘場所的文化傳承與人文精神,用當代設計語言表現傳統文化意蘊。
常德老西門(易蘭出品)以當地傳統建筑窨子屋四水歸堂蘊含的美好愿望為設計靈感設計中央水景廣場
保留場地內古井及其標高
5.多元統一:藝術、文化、歷史多層次疊加,使空間變得更有特色,有趣而富于人情味。街道體現包容多元的價值觀,同時注重街道的標識性與特色塑造,反映區塊特點,融入鄰里文化,并且豐富業態,增加參與度,提升互動體驗。
隨后,陳躍中先生進一步從紅線界面、種植排蓄、標識照明、線性空間、家具小品等要素提出設計要素的“五化”,進一步闡釋公共空間設計“街景重構”的必要性及實用性。強調城市公共設計需要關注人的感受和需求,以大眾的生理心理需求為本,將活力與品質注入城市公共空間,專注街道線性空間品質性與豐富性的提升,尤其是城市步行道的帶狀空間、紅線外步行道亂象的梳理,城市綠地系統與市政街道交通系統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