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力推進綠色發展 打造美麗中國示范區
近日,《浙江省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計劃》發布,提出今后5年全省將以此作為生態文明和美麗浙江建設的總抓手,力爭各項生態環境建設指標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打造美麗中國的示范區。
綠色發展 留住碧水藍天
5月初,走進長興縣太湖街道霞城村,但見小橋流水,蘭亭黛瓦,一派詩畫江南的田園風光。村里那些屬于劣V類水的魚塘養殖尾水,經過沉淀池、爆氧、過濾壩、生態池等幾道工序的處理后,如今已經實現了水質達標,可以直接排入附近河道。太湖街道經發辦主任張元城介紹,這套工藝是省淡水研究所指導和設計的,既經濟又環保。今年長興將完成4.3萬畝水產養殖尾水治理。
多年來,浙江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培育發展生態經濟,倡導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清潔生產。2016年,浙江低碳發展“十三五”規劃、循環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節能“十三五”規劃等先后發布實施。去年又出臺“綠色經濟培育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7%,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以上。
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上新臺階,《浙江省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清廢攻堅戰,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深化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等7項重點任務,全省預計投入3000多億元,聚焦藍天、碧水、凈土、清廢四大行動和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領域的21個項目。
共建共享 發展“美麗”經濟
綠色發展,最終還是要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生態紅利。如今的浙江農村,公園建到村里,公路通到家門口,早已司空見慣。隨處可見的農家樂,美了鄉村、樂了村民。
這些天,長興縣呂山鄉呂山村的呂蒙山公園建成開放,這座嶄新的市民公園包括休閑運動廣場、生態登山步道和山頂觀景臺等,不僅成為當地村民的好去處,還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喜歡晨練的呂山村村民劉根榮連連感嘆:“這么好的公園,比城里的還要漂亮。”
如今,在長興縣,鄉村公園越建越多、越建越漂亮。龍山街道川步村的休閑綠道風景迤邐、空氣新鮮,每到周末,健身愛好者、騎行隊伍在這條綠道上川流不息。
龍山街道去年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80%,僅川步村就讓400多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銷售筍干、土雞、茶葉等山貨給全村帶來200多萬元的收入。和川步村相隔不遠,水口鄉顧渚村已經是浙江省最大的農家樂“集聚區”,從事農家樂經營的農戶占到全村的80%,每年吸引來自上海等地游客300多萬人次,戶均年收益接近30萬元,農家樂產業總收入近6億元,并且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
只有好生態才能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從2012年開始,當地引導所有農家樂業主建起統一標準的無動力人工濕地污水池,處理日益膨脹的餐廚垃圾。從去年開始,當地更是斥巨資啟動了生活污水統一納管處理工程——把全鄉所有生活污水通過管道統一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
理念先行 培育生態文化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經過10余年的悉心培育,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化已經植根于浙江人心中。
張海慶是一名最基層的“村級河長”,負責管理長興縣和平鎮的4條河道和110多個微水體。很難想象,兩年前還是垃圾撐滿河面、臭不可聞的“黑水溝”,如今變成了村民能夠淘米洗菜的清澈河流。
張海慶只是浙江全省“生態管家”隊伍中的一員。當下,長興有528名五級河長,共同守護全縣547條、1659公里河道。在浙江,受“全民參與、志愿服務”理念的感召,“民間河長”隊伍甚至遠遠超過了五級河長。浙江的每一條河川都遍布著“紅領巾河長”“河小二”“河警長”,此外還有不少湖長、塘長、池長、林長、田長,他們投入到保護河湖山川田野的行動中,凝聚成“美麗浙江”建設不可替代的力量。
“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珍惜治理后的成績,愛惜著身邊的環境。”張海慶由衷地說,現在自己巡河時基本撿不到什么垃圾。近年來,浙江通過開展“生態日”活動、施行河長制等,厚植生態文化,在全社會培育了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編輯:李玉蘭
相關閱讀
浙江慶元要建成江南一流生態旅游目的地
日前,浙江慶元縣發布實施《慶元縣推進農旅大融合促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旨在大力推進農業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我縣【詳細】
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美國推介“詩畫浙江”
8月24日,浙江【詳細】
浙江省中部的一座沿海旅游城市臺州
浙江省中部的一座沿海旅游城市,雖然是浙江省省轄地級,但他在國內的知名度真的不高,倒是其中一兩個縣小有名氣。【詳細】
美到令人窒息的浙江國字號濕地公園(組圖)
當那些原本美到令人窒息的原始風光逐漸被城市化的腳步侵蝕,當越來越多的純天然美景再難保持最原始的純粹和野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