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型特色小鎮發展的三途徑
案例講述
華夏幸福在香河做的機器人特色小鎮。我在華夏做過產業規劃總監,后來才去的中興大城,當時策劃的時候不叫機器人小鎮,叫機器人產業園,那個時候也沒有特色小鎮的提法。當時我們提了三個發展階段:機器人產業園、機器人社區和機器人新城。基本思路是先做產業,然后逐步融入城市功能,吸引高級人才在此就業和居住。當時之所以確定了要做機器人產業,有兩個層面的考慮:一個層面是基于產業發展趨勢的判斷,那一年總書記剛參觀考察了中國科學院,發表了一個講話,提出要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我們做了很多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研究,認為這個發展方向很清楚;另一個層面是基于區域發展趨勢的判斷,就是京津冀一體化產業轉移的趨勢,北京的制造業往外轉移,周邊地區要承接這個產業轉移。當時能落實的開發面積是八百畝,做大規模的制造很難形成產業聚集,而且香河距離北京很近,應該承接高端產業,最后就確定了做機器人。
剛開始的時候很困難,因為香河當時的機器人產業基礎幾乎為零。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幾乎招不到像樣的企業。有一次相關招商負責人很高興的跟我們說,招到了一個做"機器人視覺識別系統"的企業,大家都覺得很高端,后來搞清楚了,原來是做電腦攝像頭的,很低端那種。后來我們考慮,這樣的企業還是不要。差不多過了兩年,招商的情況才好起來,但一旦形成一定規模的聚集,園區發展就很容易了,因為這個細分產業的"圈子"很小,來了七八家,相關公共服務平臺也就自然起來了,上下游互相認識介紹的就都跟著來了,這就是區域經濟學上講的聚集效應。現在已經聚集德國尼瑪克、伊貝格、匯天威、柏惠維康、星和機器人等各類領軍企業近40家,成為河北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龍頭產業基地。
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就開始策劃機器人社區,后來特色小鎮的政策出臺,就改叫機器人小鎮了,其實內涵是一樣的。都是從傳統產業園的形態,向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形態轉變,具體叫社區還是叫小鎮是無所謂的事情。
產業型特色小鎮建設的三條路徑
第一個路徑,是從產業園區到特色小鎮。傳統產業集聚園區主要進行生產上的分工協作,開發模式相對比較單一,主要由政府征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后引入產業,存在規劃設計粗放,缺乏系統的功能分區等問題,特別是生活配套和生態空間嚴重缺乏,做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可以,再往上升級就很困難,人才都不愿意來。而特色小鎮是 產業、生活、生態一體化 的空間經濟平臺,不僅具備產業園區的集聚生產功能,并且強調生活空間、生態環境一體協調。既符合產業發展要求,又能夠滿足人居需求,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傳統產業園區應該利用特色小鎮建設的機會,對園區產業進行梳理,明晰產業發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亂、不符合園區定位的企業。有的園區如果比較大,可以劃出來一塊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間來,仿照現在產業特色小鎮的開發模式進行集中規劃建設,將園區生態予以重建,對園區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實現從產業園區向產業社區的轉變。
第二個路徑,是從重點鎮到特色小鎮。以前很多地方都會把鄉鎮劃分為重點鎮和非重點鎮。重點鎮一般都負有產業發展的職能,非重點鎮就主要定位為為農村地區提供生產生活服務,最多搞點休閑旅游,不負有其它產業發展職能。非重點鎮一般經濟發展條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限制,一般都會選擇做旅游類特色小鎮。而重點鎮則位于交通區位比較好的地方,具有較強的產業基礎。這些重點鎮,就應該抓住特色小鎮的建設機遇,大力發展成為產業特色小鎮。
鎮這一級的產業發展,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統籌規劃,基本上是自發形成的產業聚集,有些地方還非常強大,特別是在廣東浙江一帶,那些專業鎮的產業競爭力都是世界級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則往往問題突出。由于大部分產業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加上低端的產業工人,對生活條件并不講究,老板發了財也去大城市買房子。這樣的狀況對產業升級構成了巨大的挑戰。中國八九十年代曾經興起過一波鄉鎮企業的浪潮,后來大部分經濟資源都被中心城市吸走了,那一撥鄉鎮企業也就大部分倒閉、小部分進城,能夠在小城鎮發展好的很少很少。這些專業鎮要防止重蹈覆轍,學習發達國家,認真打造宜居宜業的特色小鎮就業生活環境是很重要的一步。這方面,我前面介紹的硅谷的那些小鎮、英國的Sinfin、德國的奧迪小鎮等等,其發展經驗都是值得借鑒的。
第三個路徑,是從城市綜合體到特色小鎮。城市中綜合體跟產業園和重點相反,不缺生活配套,關鍵是缺乏產業支撐。一些城市邊緣地區的城市綜合體建設,陷入了"臥城"的發展陷阱,就業都在中心城區,白天見不到人。
特色小鎮并不一定要建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它的開發理念是生產、生態、生活的融合,只要是3平方公里的那么一塊地區,把三生空間融合做好,都可以叫特色小鎮。城市中心區因為缺乏生態用地,而且需要高密度建設,還有就是發達的公交體系可以讓生產和生活空間距離超過3公里的范圍,所以才不存在"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鎮,并不是說特色小鎮必須建在遠離城市的鎮上。
浙江的夢想小鎮就位于杭州未來科技城內,緊靠杭州師范大學,是杭州城市副中心的范圍,屬于城市化區域。這個路徑,我認為貴陽的花果園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它也是一個城市綜合體項目,但是在周邊做了一個十六萬平米的濕地公園,把住宅樓宇、商業設施和產業樓宇集中起來建設,建立了南明云產業示范基地,目前已有中關村訊鳥科技、江西軒通、海譽科技等30余家科技企業入駐云產業示范樓,訊鳥、軒通、天霆云電腦已發展成為貴州大數據標志性企業。現在整個社區非常有活力,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居民們可以在步行距離內上下班,白天晚上都人流如織,房價也很便宜,沒有交通擁堵,貴陽的年輕人都愿意到這里來工作和居住。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借鑒的成功案例。雖然它不叫特色小鎮,但規劃面積是6000畝,也就是4平方公里,跟浙江夢想小鎮的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差不多。還是我前面講的,特色小鎮這個名字本身不重要,它包含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開發理念和代表的城鎮化發展趨勢才是真正重要的。只要按照這個理念開發的區域,都可以叫特色小鎮。或者說,叫不叫特色小鎮,都無所謂。
編輯:李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