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何鏡堂:八旬高齡打造上合峰會主場館“青島速度”
何鏡堂和團隊工作人員一起討論方案。
4月份剛過80歲生日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頭發已經花白,手中拿著一份濃縮了自己從1938年到2018年人生重大時刻的畫冊,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他生命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設計建設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今年,在80大壽之際,他又在山東青島的海灣邊,留下了一大巨作。據了解,剛剛結束的上合青島峰會主會場——青島國際會議中心,正是出自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由何鏡堂帶領團隊親自操刀,從設計到建成僅耗時七個月,被稱之為“青島速度”。
6月12日,何鏡堂向澎湃新聞介紹道,該會場選址于青島奧帆基地內,依山面海風景優美,他根據地理位置以及時代特點,打造了以“騰飛筑夢、揚帆起航”為設計理念的主會場方案。記者在華南理工大學現場看到的建筑效果圖顯示,整個建筑造型猶如騰飛的海鷗,外延的屋頂像是展翅的翅膀,建筑外側的40根廊柱則猶如出海的帆影。
7個月從設計到完工
盡管已經80歲的高齡,但何鏡堂在談到青島國際會議中心的建設和設計時,還是非常激動,“我們可以說24小時加班加點,一個星期就做出了幾個設計方案。”據何鏡堂介紹,團隊于去年9月初應邀赴現場考察場地,隨后迅速派出60余人駐場青島,通過參建各方的努力,整個主會場僅用時7個月便完成了設計到建設的工作。
這種高效率也被網友們稱之為“青島速度”。對此,何鏡堂表示,該會址是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中心,為了節儉辦會,整個項目都是在原有地下室的基礎上進行設計重建。“所以速度會比較快,雖然大家說是‘青島速度’,但我們最看重的還是質量。”
在何鏡堂的團隊中,“工匠精神”常常被提及,除了嚴把質量,細節也是團隊最為看重的,“中國館有中國紅,青島國際會議中心也有一個顏色,叫青島金。”據何鏡堂介紹,會場為了凸顯出中國蒸蒸日上的寓意,外觀建筑采用了暖灰色的主調,與此相對應的,主入口門廊檐底處則局部采用了銅板來凸顯大國風范的高雅大氣。
“這個‘青島金’實際上是不好處理的,處理得不好就容易變成土豪金,也不能反光太厲害,顯得膚淺。”何鏡堂表示,為了挑選出最合適的顏色,團隊聯系了多家供材商,將樣板一一擺放在現場進行多角度的比對,還專門拿到陽光下感受顏色,“所以我們說是‘匠人精神’,即使時間緊迫,依然要把每一處都做好。”
談到這里,何鏡堂拿出了自己手機,給澎湃新聞記者展示一張飛行路線圖,圖上的航線密密麻麻,集中在青島和北京之間。盡管接到設計任務時已經近80歲,但何鏡堂仍然在7個月的時間里飛往青島和北京達八十余次。“整個設計建筑的全過程,我們的設計人員駐場都沒有間斷過,大家都很有動力,我感覺和年輕人一起做事,自己也變得年輕了。”
最終經過團隊的努力,何鏡堂帶領團隊打造了一個具有“中國氣派、世界水準、山東風格、青島特色”的國際會議中心。
何鏡堂和團隊實地擺放選擇銅板。
在讀研究生也參與部分設計
談及這個項目,何鏡堂表示離不開團隊里年輕人的付出,“我們駐場的是60個設計人員,但后面還有很多負責資料搜集、設計圖傳送等工作的人員,總投入有100多人,其中年輕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據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博士陳思翰介紹,在60多位駐場設計人員中,大部分的設計師和專業負責人,都是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留校的優秀碩士、博士。其中還有幾位是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專業在讀的研究生,在經驗豐富的導師帶領下,全程參與了青島國際會議中心的部分設計和研究工作。
何鏡堂門下的研二學生謝敏奇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從本科大四的暑假就來到了何鏡堂工作室實習,“當時有幸參與了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的項目,從投標到中標,到整個設計的全過程,第一次全程參與一個項目,當時感覺鍛煉就很大。”
“這次參與的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設計是一個更大的挑戰,要求很嚴格,同時時間又比較緊迫。”謝敏奇說,9月自己就跟隨團隊入駐青島,一直到12月,“經歷了很長一段駐場時間,整個過程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團隊強大的協作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他介紹到,雖然知道青島是一個環境很美麗的城市,有很多德國建筑,但在前兩個月的時間里,大家基本未離開過駐場一公里的范圍,“都在很專注的研究方案、修改方案,基本上沒有任何一點私人的時間,印象中到了11月底,我才第一次走出了我們的駐場范圍,到會場對面的五四廣場雕塑那里拍了一張留影。”
雖然忙碌辛苦,但談起這個建筑,謝敏奇言語里還是充滿了自豪感,“整個過程對我們在讀研究生來說觸動是比較大,能夠參與這么一個具有時代意義和代表國家形象的建筑設計,又是在這么美麗的海灣,覺得非常有成就感,也得到了很大的鍛煉。”
陳思翰介紹道,目前整個工作有六七十名在讀研究生,何鏡堂老師在帶領大家做項目的時候,也會放手研究生參與其中,“我們會一起研究、討論,把創作設計和教學、研究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又能學到很多東西、積累經驗,這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產學研結合。”陳思翰表示,產學研結合也是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科最大的特色。
除了在讀研究生,華南理工大學在2012年的時候啟動了“英才計劃”,成績優秀的本科學生如果選擇了建筑學專業,在入學之初就有機會直接進入何鏡堂工作室實踐鍛煉,“本科生要以學習為重,不能去駐場,但他們也會在學習之余或者假期來工作室參與項目,實際上我們工作室不少研究生,都是在本科生時期在工作室實習,后來研究生又報了何老師或者工作室其他碩導,繼續工作室鍛煉。”
青島國際會議中心俯瞰效果圖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上合峰會青島國家廣告產業園設計
青島國家廣告產業園(后簡稱CMP) 位于青島市城陽區開陽路與長城路交接處。國家廣告產業園的原定位為國家媒體中心的新典范,然而整體建成的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本設計運用MEDIA CITY---媒體城市概念,為CMP注入新【詳細】
何鏡堂院士建筑設計展在威尼斯開展
2016年10月10日14時,“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何鏡堂: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展覽在威尼斯建筑大學CA’TRON校區隆重開幕。 【詳細】
何鏡堂院士痛批中國城市建筑怪現象
西方工業建筑范式席卷中國后,傳統建筑日漸式微:本土建筑話語權弱、地域文化缺失、缺乏文化自信,結果“千城一面”。民族建筑思想邊緣化背后,是中國人打開國門看世界的惶惑和不安。新時期下,中國傳統建筑如何傳承和突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