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景觀帶扒了重建 折騰式浪費何時休?
“剛剛修好沒使用多久的景觀帶和馬路,現在又要扒了重新弄,到底有沒有必要?”近日,代表委員質問城管局長的一則新聞引發(fā)熱議。
據當地媒體報道,日前,深圳市南山區(qū)后海濱路及中心路景觀提升工程開始施工,透水地磚要改為透水瀝青路面,綠化帶的灌木也要被換成草坪。不少市民包括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對該工程的必要性提出質疑。南山區(qū)城管局局長張玉慶回應,該提升工程將暫時停止施工,會對這些意見進行反饋。
據介紹,后海河景觀帶建成剛剛不久,現在以提升工程的名義,又要扒了進行重建,自然讓人心犯嘀咕。
為了城市功能改善和人文景觀優(yōu)化等需要,改造當然很有必要。不過,對剛剛修好的公共設施推倒重來明顯不妥。一方面,如此短的時間難以達到公共設施應有的使用年限,在合理性上很難說得通;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沒有充足的理由說服人,缺乏非行不可的因由支撐,“毀新建新”就涉嫌公共資源的浪費。
更重要的是,如此“折騰式浪費”引發(fā)出一個普遍性問題:公共設施的建設與改造的合理性誰來把關?沒有程序性的審查與控制,類似“提升式浪費”就難以避免。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作過的一項調查顯示,91.3%的受訪者直言自己所在城市建設浪費現象較多。81.0%的人認為,城市建設浪費的主要表現為大搞形象工程。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曾做過相關估測,“十二五”期間,我國每年因過早拆除房屋導致的浪費就達4600億元。有些建筑毀于青壯年,有些還在襁褓之中,有些則還未成型就被拆除。這其間除了質量把控不嚴而造成了“樓歪歪”“樓脆脆”等建筑質量問題,最突出的問題為規(guī)劃混亂和盲目拆遷所形成的浪費。
此番深圳市南山區(qū)新修建不久的馬路工程又開始提升,則是眾多城市建設浪費中最鮮明的例證,也暴露出審查機制缺失導致“權力的任性”。
可以想象,若是沒有當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質疑,自然也不會有“暫停施工和意見反饋”的后續(xù)。問題在于,若沒有偶然的、主動的質疑與干預,是否意味著此類工程幾乎沒有嚴格的外界把關程序。
“規(guī)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guī)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guī)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流傳甚廣,避免規(guī)劃折騰,不能單純寄希望于權力的克制,合理性審查的程序也非常必要。
對于城市建筑和公共設施應有基本的年限要求,未能達到基本要求而需要改建或者重建的,應當說明理由并廣泛征求意見,而不能任由個別領導隨意決斷。
同時,在審查環(huán)節(jié)除了要進行專業(yè)的可行性評審和上級把關外,還應廣泛征求社會各方的意見,最大化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用“公共決策大家議”的民主原則,來替代內部化和暗箱化的程序把控,如此,才能有效避免類似的“提升式的浪費”。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