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模式切不可盲目復制
近年來,許多地區似乎都刮起了一陣建設特色小鎮之風。據統計,全國各地目前共有特色小鎮試點403個,再加上地方自發修建的省級、市級特色小鎮,總數超過2000個。但其實現在的特色小鎮許多都是“跟風之作”,是被房地產商“捆綁”,打著發展產業的旗號進行開發,最后卻因特色不特導致產業既引不進來,旅游又搞不上去。
特色小鎮是依托于地方特色產業和旅游業,由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創新發展模式,是地方探索創新產業的一種成功實踐。但后來,一些地方政府、社會企業只看到其經濟效益而忽視自身條件,盲目模仿復制,卻造成了“特色小鎮無特色”的尷尬局面。誠然,在遍地高樓大廈的當代城市中,一處具有文化底蘊的小鎮無疑是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去處,不過當“xx古鎮”、“古韻小鎮”此類千篇一律的名字出現在眼前時我們也很難不對各地一哄而上所建設的特色小鎮感到擔憂。其實如同城市建設中人們早已發現“千城一面”的索然無味,在城市規劃中著力強調個性鮮明,而小鎮建設也是如此,游客也終會對“千鎮一面”審美疲勞,使得發展效果反而達不到預期。
當然,筆者并不是“一刀切”地否定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而是提醒地方在建設特色小鎮時要葆有當地的特色,萬萬不可生搬硬套其他成功案例和模式。譬如浙江作為特色小鎮的先行者,集聚了中國目前最成功的特色小鎮集群。其中,烏鎮就是一個較為典型的成功案例。烏鎮緊靠自身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美景,歷經三次轉型,現在又緊抓機遇,承接世界互聯網大會,做“互聯網+會展”,也讓烏鎮找到了會展經濟的新增長點。這種由政府主導推動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其中做法值得參考借鑒,但這樣的模式能否復制還有待商榷。更多的地區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并不是像烏鎮這樣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而是在對自身特色等方面都毫無概念的情況下進行盲目復制,越走越偏。
特色小鎮建設應重在特色。各地應當在根植于當地獨特的如自然條件、文化風俗等各項客觀因素基礎上的有機嫁接和融會創新。而政府也應當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不能盲目跟風,僅僅依靠“拍腦袋”就作出決策,要堅持調研和群眾工作方法,找出特色、找出亮點,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對于一些難以走特色小鎮發展道路的區域,也要明白這不是鄉村場鎮唯一的發展方向,在鄉村振興的大好形勢下,應該勇于并善于探索新的鄉村發展模式,不斷發掘適合自己的方法道路,把鄉村建設的充滿獨特魅力和奕奕生機。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別讓特色小鎮傷了群眾
近日,筆者下鄉到一個正在建設的特色小鎮調研,聽到幾名農民對此頗有微詞。一位群眾指著剛拆掉的房屋氣憤地說:【詳細】
無品質支撐的特色小鎮還能“火”幾年?
近年來,特色小鎮建設在我國如火如荼、遍地開花。但中投顧問發布的《2019-2023年中國特色小鎮建設深度分析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入庫特色小鎮項目共計11260個,投資額13.5萬億元,落地率為 31.6%。【詳細】
特色小鎮需要“減負”再出發
特色小鎮建設已進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