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濱誼:把“公園城市”當作生命體就會找到好的路徑
“你要喝什么?來,我幫你要杯水” , 說話間,劉濱誼起身走向茶歇臺。
7月27日,全國“公園城市與風景園林”論壇的會場外,剛剛結束演講的同濟大學博導、教授劉濱誼接受媒體記者采訪。他的此言一出,坐在對面的記者頓時惶恐起來——劉濱誼是國內風景園林、景觀規劃學的頂級專家、中國第一位景觀規劃學博士,在業內擁有極高聲望,面對面時竟如此平易近人,劉濱誼笑著說:“搞風景園林研究的人,很有人情味的。”
為參加成都論壇,三次修改PPT
接到“公園城市論壇”的邀請后,劉濱誼查詢、搜索了許多關于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信息。做為從事人居環境學研究30余年的學者,他一般都能快速找出對方的不足說上一二三,可是這次,“成都的思考比較完善,一下子還沒看出哪里有明顯不足。”
在論壇上講些什么?劉濱誼琢磨起來。半個月里,他全心投入準備。
從最初的概念解釋到最后從人居環境學理論來認識公園城市,劉濱誼的思考不斷深入,PPT內容也不斷調整,越來越成熟,既有深度的理論闡述,也深入淺出“接地氣”,“PPT上的每一句話都經得起反方的質疑”。
在這個70頁的PPT里,有豐富的理論闡述、簡明的圖示、大量的圖片,把人居環境學與公園城市的關系、現代城市與人類習性的關聯、公園城市的決策與變量,以及他山之石帶來的借鑒價值,講述得很清晰,是一份為成都量身訂制的“智庫報告” 。
與他的對話,時間上跨千年,空間涵蓋東西方。著眼建設公園城市的理論與實踐,信息量巨大,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劉濱誼是中國著名建筑教育家馮紀忠教授指導的碩士博士,也深受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人居環境學首創者吳良鏞等一批前輩學者多年的關心激勵。整理并寫作這篇高端訪談,記者不免心中忐忑,怕因為不懂、深度不夠,難以抵達劉濱誼教授所言境界,好在劉教授一直耐心講解、平和親切,消除大半惶惑。此文或只能呈現劉濱誼思想十之一二,但愿為讀者搭一個進入門檻,對他高深的學術思想、躬身實踐以及給予成都的懇切建議,作盡量準確的介紹。
對話劉濱誼:
把“公園城市”當作人們共同的生命體
就會找到好的路徑
記者:您怎么看成都“公園城市”的建設目標?
劉濱誼:公園城市的提出水到渠成,是人居文明歷史發展的必然 。
一方面,中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積累了相當的社會財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城市發展從重建筑向重人居環境轉變;另一方面,前些年來城市規劃建設與自然割裂十分嚴重的問題亟待解決,在鋼筋混凝土建筑成為城市主體的同時,你有沒發現,人們想要逃離城市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大城市每逢周末節假出現的度假熱現象究竟是為什么?
基于人居環境學和風景園林學的理論研究,我們發現,與自然融合是人類的本性,人類塑造環境,環境報應人類。過去百年的城市化,其巨大的副作用是喪失自然,惡果是喪失自然的感受、感覺,最終改變著人從生理、心理到精神倫理綜合而成的天性。這是一條隱形的改變喪失人性的惡性生態鏈,今天人們的諸多從生理到心理的煩惱、無助,其源頭均在于此。
公園城市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理想人居環境不懈追求的產物,集人間仙境的風景園林、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共榮共享的理想夢想于一身,內涵接近理想人居環境。
記者:您覺得如果在城市中大量增加公園綠地,能夠促進人的境界提升嗎?
劉濱誼:增加公園、綠地的一個明顯好處,是公共財富的擴大。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街心公園有3000平方米,按照傳統中國風景園林優秀的“借景”理論,那對于周邊社區的居民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擁有了這3000平方米的景觀,適應現代社會個體使用的時空多樣性,也不會時刻被擠的人滿為患,這樣公園的優勢自然顯現。而假如把這3000平方米劃成別墅私家花園,也就只能被幾十戶所擁有,則難為更多的人分享。從它產生的社會效益來說,獲得感的廣度大為收斂。
如果公園、廣場、街道等公共景觀面積不斷增加,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出家門,走進自然環境中,當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戶外活動,就會形成人與環境的良性互動、良性循環,時間長了,就能改變社會氛圍,促進社會和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座城市增加公共環境就是增加公共財富,公共財富越多,社會越安定、和諧,城市越具有活力和競爭力。
可以說,公共財富決定城市的生死存亡。城市的物質性公共財富首先是有生命的陽光、空氣、風、雨、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環境,還有市政基礎設施、公共空間場所、公共建筑,城市精神性公共財富則是城市的歷史、文化、教育、科技。
公園作為城市公共財富的集中代表幾乎囊括了這一切,這也就是“建設公園城市”偉大意義。
記者:您能舉幾個城市的例子來說明嗎?
劉濱誼: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杭州西湖了。因為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這個公共湖泊和周圍的山巒疊嶂,加上古已有之的水利工程,歷朝歷代地方官都不斷對其進行疏浚,白居易、蘇軾就是杰出代表。歷經數千年的實踐總結,中國一座城市的理想就是:好風景、好風土、好風水、好風情,而這樣的山水格局為杭州贏得了“天堂”美譽。
反面的例子,可以說說百年前的上海。100年前的上海,若是有今天的城市環境生態和風景旅游意識、有一個景觀生態規劃、甚至有一個城市旅游規劃,就有機會成為今天要建設的公園城市:留出水系水網,留出生態廊、綠道,留出城市公共文化、創意、休閑、商業、旅游空間,成為一座水網密布、林蔭繁茂的生態文化金融之城。那是多么美的景象!
記者:您從中總結出了什么?
劉濱誼:建設公園城市首要是建設有時間有生命的城市。
“我相信100年后,這一公園周圍將被高樓大夏所環繞……。”這是1851年美國紐約中央公園景觀規劃師奧姆斯泰德說過的話。160年前的“先見之明”,換來的是市民的熱愛和世界級的旅游吸引力,換來的是一個景觀規劃時代的誕生。
從2001年起,我受托為江蘇省張家港市做景觀規劃。我提出,不建新城建ECD,就是生態文化園區。張家港采納了這一建議。在一片位于城市中心區4.4平方千米的場地上,從2003年起,先后建成2.2平方千米的城市公園———暨陽湖生態園,形成60公頃的集中湖面和40公頃濕地水系,水質保持在Ⅱ類作用,如此規模水質的人工湖直到今天在長三角都很難找到第二處。周圍配套綠地、綠道、公園等景觀,打造了暨陽湖生態旅游區。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的不僅僅只是綠化公園,表面是美景內在是文化,表面是美景內在是效益。到2015年底,暨陽湖園區投入開發建設資金44.68億元,資金全部由占園區總面積28.6%的1894畝開發用地逐年出讓獲得,共獲得土地收益88.7億元,不僅建成了園區,還上交了財政35億元。目前暨陽湖公司共擁有總資產51億,其中經營性資產近20億元,圓滿完成了當時市政府提出的“不用政府一分錢,建成一個新園區”的目標。直到今天,其中2.2平方千米的公園,每年實現自我造血5000萬元,足夠維持運轉。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一個造園,而是建設城市,開發新的人居環境。這就是用人居環境時間觀創造的價值。我昨天看過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也了解了一下規劃,總體感覺不錯,但從時間觀角度看,手筆還可以再大點。
一個座市的發展,千年不變、百年不變最基本的格局其實就是自然的山水生態格局。其他的人工人造都可以改可以造,建筑三年五載,不合理的可以拆,城市二三十年起來了也可以變,但是風景園林的格局是跟大自然息息相連的,是需要百年千年的時間進程來實現的。
記者:怎么理解您說的“生命體”概念?
劉濱誼:需要從“生命體”高度認識新時代人居時空發展格局。以往習慣用建筑學的眼光去看待城市的空間布局和時間進程,有了“生命體”這個概念以后豁然開朗。
風景園林的空氣、陽光、風、水等是四處彌漫、無孔不入的,深入以視覺為統領的五官感受;景觀無處不在,因此才有了曠野、鄉村和城市等各種形態,也有了與之相適應的人居環境。
城市人居環境應以風景園林“生命體建設”為引領,這是是建設公園城市的核心。如同“十月懷胎”,其生命的自然、人文、形態等進程都需要時間去完成。在所有建設類專業中,風景園林師必須具有最為長遠的眼光和觀念,也要能順應各類生命需要的環境訴求,并根據其內在關系合理建立彼此間的相互關系和動態變量。
建設公園城市是實實在在的人居環境帶入感、獲得感、幸福感:自然的陽光、空氣、風、水、林蔭,自由的活動、放飛的心情,人人平等的使用權。公園城市中,風景園林的時間、空間分布最為廣大,勝過建筑體——如果一個公園城市的總平面還是被滿布的建筑群充斥,核心區還是CBD、RBD,就不能令百姓信服,甚至引出誤解。
公園城市不是“公園”+“城市”,不是一兩個部門的事,是一次需要集中各個行業智慧的集體行動,是以改變傳統觀念、技術方法為前提的開創性行動。“風景天下”“跨界協同”是建設公園城市的必由之路。
劉濱誼簡介
從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研究、實踐35年,1978 – 1989同濟大學建筑學本碩、風景園林博士畢業,為國內首位該專業博士。1986-87年、1992-94年兩度留美,完成景觀環境規劃博士后研究;1989留校,擔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工作18年,迄今指導畢業風景園林博士40名、碩士165名。出版《風景景觀工程體系化》、《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人居環境研究方法論與應用》等著作16部、學術論文450多篇。主持完成《上海市2050綠地系統規劃》《新疆喀納斯湖生態景觀旅游規劃》等200多項風景園林、景觀、城市、建筑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項目。
現任同濟大學教授、風景園林學科專業委員會主任、風景科學研究所所長;住建部風景園林專家委員會委員、城市設計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林業局國家級森林公園資源委員會委員;美國風景園林師學會榮譽會員(華人唯一);《世界人居》主編、《中國園林》、《中國城市林業》副主編。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