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景觀規劃:六十里珠江 一橋一美景
沿江道路精細化設計效果圖。
廣州依水而生、依水而興,珠江是廣州的立城之本、營城之源。在廣州努力打造“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之際,未來的珠江兩岸又將是一幅怎樣值得期待的圖景呢?
昨日,《珠江景觀帶重點區段(三個十公里)城市設計與景觀詳細規劃導則》正式公布,其中提出要打造“大美珠江”,塑造花城如詩、珠水如畫的世界級濱水區,實現精品珠江三十公里大開放。
根據規劃,廣州境內的珠江景觀帶總長約373公里,分北、中、南、東四個區段,流經南沙注入南海。規劃對沿江公共空間、臨江建筑、保護歷史文物建筑、打造沿江慢行路徑等做出了詳細規定,可謂亮點頗多。
亮點一:增加沿江公共空間
規劃首先關注沿江公共空間,要打造開放綠色多元的品質珠江。增加珠江兩岸公共空間,增加城市公共空間的寬度,在規劃新建區、大面積改造區保留100~200米的濱江公共綠地。已建或已批地區濱江綠地寬度小于100米的暫按現狀控制,遠期可結合規劃改造加寬。綠地中可考慮配套文化、體育、休憩類等面向公眾開放的公益性服務設施。同時鼓勵濱江建筑底部空間為市民提供更多休閑活動和逗留的空間。
同時注重通江廊道的通視性和可達性。濱江建筑布局應保證通江視廊的通達性,留出通風廊道。預留更多的通江廊道,寬度不宜小于15米,通廊間距不宜大于100米。通江廊道場地、步行空間及建筑界面設計,營造活力廊道空間。通達濱江的廊道場地應因地形高程導向江岸,場地宜錯落有致,劃分通行區、商業活力區和景觀區,營造活力廊道空間。
亮點二:“前低后高”濱水建筑 臨江建筑60米以下
濱江形象塑造方面,規劃提出要形成“前低后高”的濱水建筑形態,臨江一線建筑(指未審批地塊主導功能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塑造有韻律感的天際線。臨江一線街區應為公共活動退讓公共開放空間,臨珠江前航道兩岸建筑應退岸線布置,建筑退江岸線高寬比宜小于1。
此外,臨江一線街區高層建筑以點式組合為主,避免連續板式組合;鼓勵塔樓建筑可與江岸成一定角度布置,角度宜在15°~45°之間,以增加通江視廊的寬度和濱江建筑展現面,裙樓應保證貼線率,形成統一的界面。
規劃同時提出優化濱江用地功能,劃定功能轉換、功能提升、功能復合三類濱江功能優化街區,形成24個創新產業集聚區。老城區注重轉型提升商業業態類型,結合濱水岸線打造濱江商業體驗。利用騎樓及歷史建筑,注入文旅休閑商業業態。
亮點三:全要素提升橋梁 突出“一橋一景”
珠江上的眾多橋梁是廣州一大特色,規劃提出全系統全要素提升現有橋梁。將橋梁解構成為橋梁構件、橋梁家具、標識系統、慢行系統、橋梁色彩、橋頭空間6大系統,包含40項要素。
根據橋梁的不同風貌特色和主題定位,為每座橋梁的系統要素提出導引,引導橋梁設計。其中,人民橋的改造主題是中西合璧,解放橋是木棉飛虹,海珠橋是珠海丹心,江灣大橋是東濠玉帶,海印大橋是海印琴弦,廣州大橋是花城疊彩,獵德大橋是珠江之貝,華南大橋是發展之光,琶洲大橋是絲路融城,東圃特大橋是海絲楊帆,黃埔大橋是生態綠脈。
城市夜景方面,針對“三個十公里”區域風貌特點,各區段提出有針對性、特色突出的夜景照明風貌主題,導引夜景照明的設計。
西十公里——以暖黃色為主色調,限制彩光使用,烘托中西合璧的歷史景觀風貌;
中十公里——以新中軸為照明主軸,以白光、暖白光為主,展現都市活力、層次豐富的夜景主題;
東十公里——以魚珠商務區為重點照明區域,以暖白光為主,允許局部彩光。
亮點四:貫通60公里岸線 打造三種慢行路徑
珠江兩岸作為廣州市民喜愛的休閑休憩之地,散步、騎車、跑步的人數眾多,但當前還存在岸線尚未完全貫通、慢行系統不夠完善等問題。為此,規劃提出,要貫通兩岸慢行通道,近期實現規劃范圍兩岸60公里珠江公共空間貫通,遠期向兩側延伸。打通沿岸現存的施工圍蔽、河涌隔斷、橋底隔斷等斷點,形成兩岸60公里連續的濱水開放的濱江慢行空間路徑。同時形成連續的珠江慢行路徑系統——漫步道+慢跑步道+濱江自行車道。根據慢行速度不同,打造三條連續的慢行路徑。
此外,還將提升街道精細化設計,鼓勵沿街設置連續的自行車道、跑步道等設施,并增加座椅、標識系統、路燈等城市家具,提供飲水、公共廁所、小型商業等服務設施。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中明確提出,增加活動空間,增加人行垂直交通(坡道、樓梯、電扶梯等)、無障礙設施、景觀小品等人性化服務設施。通過景觀化細節設計橋底灰色空間消除壓迫感。新建跨江橋的長度不大于500米時都應考慮建設人行道和自行車道,方便行人和騎行者跨江;應考慮設置配套的升降梯、上下橋梁的坡道。
亮點五:保護江邊大榕樹 留存廣州特色生活場景
珠江歷史文化底蘊也非常豐富,規劃提出保護和發揚歷史風貌地區風貌特色,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進行保護,突出城市特色,增強可識別性。尊重原有城市肌理文脈,延續現有建筑尺度,協調周圍片區風貌。建立典型歷史建筑之間的視線通廊;新建、改建建筑在高度、立面、風格、色彩上尊重歷史建筑;允許在保證整體歷史風貌區和諧前提下具有時代性的設計。例如,保護古樹名木,創造榕樹下的生活場景。榕樹下的交往空間是廣州特色的生活場景,珠江邊的大榕樹應加以保護利用,通過場地設計形成豐富活動的場所。
重新規劃工業用地并進行生態修復,結合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對工業遺產進行活化再利用。
與此同時,還將優化水綠交融的健康珠江。將劃定濱江綠線,規劃較現狀增加40%濱江綠地。增加濱江綠化覆蓋率,推行立體綠化種植。保護江心島的生態原真性,打造鳥類友好的生物棲息地。嚴格限制北帝沙、大吉沙的建設活動,提升生態質量和穩定性,建設濕地公園、生態公園、果園、生態農業基地,構建野生動物棲息所。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園冶杯項目:衡水威克多總部產業園景觀計劃
項目位于中國河北衡水經濟開發區,是集研發、生產、辦公、生活為一體的獨立企業園區。設計伊始,設計團隊叛離了園區原攤大餅和平鋪軸線式的布局,重新研究調整為建筑多功能集成、高密度聚合,景觀最大化的整體規劃,一期建筑面積13萬平米,包括廠房綜合體、公寓綜合體、食堂等,二期規劃新建廠房、研發中心、展館等,并將與已建成的綠地系統進行更新式融合。【詳細】
科學史視角下的景觀規劃
園林史家戈泰因說過,19世紀以后景觀就“停止追尋藝術”了,用藝術史來研究景觀這條路就走不通了。景觀既是藝術又是科學。那么科學史能不能走得通呢?這就是我的出發點,也是這篇文章所介紹的主要內容。【詳細】
Kaukari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
伴隨著Copiapó的城市化進程,在城市南邊的河流處留下了一塊空白的200多公頃的土地,主要是河岸區域以及未開發的梯田。這片空地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已經成為了限制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多年來這片土地急劇惡化,主要是因為資源的過度采集,殘骸的分布,礦業廢物的排放和幾年以來水流的匱乏。 【詳細】
北京大元盛泰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有限公司招賢納士
北京大元盛泰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專業從事濱水空間規劃設計綜合解決方案的服務機構。目前,公司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市場領域從北京、河北逐漸拓展至山東、山西、四川等全國范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