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如何“舊貌換新顏”?
老舊小區是城市發展的短板,如何綜合整治,讓群眾共享城市發展成果,正在建設 “創新之都”的合肥對此做出了積極探索——
“即使再經歷2014年的那幾場大暴雨,我的房間也不會漏雨了。 ”居住老舊小區曙光新村14棟的退休人員張大爺指著自己的 “愛巢”說,小區整治后困擾他多年的房屋漏水“頑疾”徹底“治”好了。今年7月,合肥市房產局再次發布“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公示”,承諾2018年全市62個老舊小區實施整治,涉及2萬多戶,總投資超6億元。自2012年至今,合肥市已為整治老舊小區累計投入資金近30億元,綜合整治老舊小區逾500個,惠及居民40余萬戶、人口60余萬人。
“群眾意見”最重要
近日,家住合肥臥云小區的黃永發比較忙。作為臨湖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成員,他要與其他委員一道去附近整治好的老舊小區考察“取經”。參觀歸來,黃永發與協商議事會的代表們坐在一起討論,最終決定按照“先民生再提升,先功能后景觀”的思路,列出了 “改造小區道路、增建停車設施、樓面樓道整修”等幾項小區整治中居民最關心的項目。
“老舊小區整治是民生和民心工程,要充分尊重群眾意見。”站在全市老舊小區整治規劃圖前,合肥市房產局負責人說,合肥市老舊小區大都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設施損壞老化、維修乏力,違章搭建,環境衛生臟、亂、差,沒有主管部門,沒有物業管理,所以群眾渴望綜合整治。
2012年3月,針對居民要求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生活品質的呼聲,在多次入戶調研和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合肥市正式啟動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并出臺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意見,對整治范圍、資金政策、工作步驟等六大方面二十三小項整治內容予以明確。
“尊重居民意愿,就要切實讓居民參與進來,自己當主人。”臨湖社區黨委書記朱大勇指著小區整治施工圖介紹,在老舊小區整治之初,就確立了“居民全程參與”的思路,按照區里統籌組織、社區具體實施、居民全程參與的工作機制,從改造方案設計之初,就邀請議事委員會的居民代表們共同商量,充分調動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引導居民簽訂居民公約,讓居民真正融入社區,當家作主。
“讓我們參與,當然放心了。 ”家住蜀山區十五里河新村的朱大爺拿出一張菜單式整治意見征詢表介紹,他對小區環境的改善充滿了信心和期待。據介紹,為尊重群眾意見,目前合肥市所有老舊小區整治普遍做法是由社居委在每棟樓選取一名業主代表作為義務監督員,召開居民座談會,聽取居民意見,從前期設計、施工管理、竣工驗收及后期管理等全程邀請群眾參與,由業主來“打分”。
開出“人性化”藥方
“當然要按照圖紙施工。 ”在老舊小區銀屏花園,魏師傅正在高溫下設置新的排水管,努力解決陽臺污水治理不徹底問題。 “這里地下管道需要重新鋪設,這里打算安裝草磚用作停車位……”在現場,社區工作人員一邊聽取住戶對小區問題的反映,一邊記錄并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據介紹,老舊小區整治關鍵是要改造好小區設施與硬件。因此,屋面防水、道路、雨污排水、綠化補栽補種、路燈、樓道粉刷等成了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必備的人性化“藥方”。
“必須當作自己就住在這個小區,對自己負責的心態來改造。”合肥市房管局工作人員介紹,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在設計方面沒有現成的具體規范、標準和要求,必須盡可能按照新小區的高標準,全心全意站在住戶的角度,處處本著人性化,堅持一小區一設計,從規劃設計到施工方案,須現場查看、現場體驗、現場論證,設計到邊,不留死角,施工出現的問題,一律到現場謀思路想辦法。
“連晾衣架都規范了。 ”記者走訪望江路、南二環路多個整治后的老舊小區時,不少居民反映小區設施改造深入細致,確實體現了人性化。改造設計施工部門在確保房屋質量安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增加停車位,增設微型消防站,安裝單元防盜門,對空調外機格柵、晾衣架、太陽能落水管等統一進行規范,盡可能保留、移栽老舊小區內原有綠化,見縫插針補栽補種,增加觀賞性花木,打造小區局部景觀綠化和園林景觀,添置體育文化設施。
“監督就是要挑毛病,保障改造質量。 ”這個夏季,合肥某監理公司的負責人劉經理頻繁地冒著酷暑往老舊小區工地跑。為保證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施工質量,房改部門引入第三方檢查制度,對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全程檢查,每個項目由街道、社居委推薦2至3名具有一定公益性和施工專業知識的熱心業主代表,全程參與施工監督和管理。
“統計數字體現了真實的人性化改造。”合肥市房產局工作人員拿出一疊報表說。在合肥市2013-2017年老舊小區改造統計資料上,記者發現近五年合肥市共修整、翻建老舊小區道路137.37千米,疏通、翻建地下雨污管網242.72千米,重新翻修屋面防水128.5萬平方米,新增機動車停車位20176個……一串串統計數據,見證著合肥市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溫情。
不拘一格求創新
走進瑤海區久康苑小區,路面潔凈,環境優雅。住2號樓精神矍鑠的王奶奶一邊往桶里放垃圾一邊說:“現在夏天再也不用擔心蒼蠅和小偷了。 ”據介紹,2000年建造的久康苑小區,以前是合肥酒廠職工的生活小區,企業破產后小區未引進物業,變成“三無”小區,污水橫流,垃圾遍地,常有小偷光顧。2006年,久康苑小區移交三里街街道管理,在創新思路中采取 “黨建引領+社區主導+居民自治”的管理新模式。
“如果說城市建設是三分建七分管,那么老舊小區更是三分整治,七分管理。”三里街街道黨工委負責人指著小區管理流程圖介紹,街道黨工委建立了以“街道、社區、小區自管”三位一體的組織機制,三者之間分工明確,街道負責政策指導,社區負責小區日常事務的監督,小區自管機構由業主組成,選出合適的居民代表成立小區業主自治委員會并組織志愿者隊伍,參與小區居民自治事務。與此同時,采取居民自籌、駐社區單位贊助、街道補貼等方式籌集小區自管經費,保證小區業主自治委員會的運轉。
據介紹,三里街街道創新小區管理的做法只是一個縮影。 2013年,在少數小區先期成功探索的基礎上,合肥市出臺政策,在街道層面創新實施屬地管理的社區物業服務中心,為整治后的老舊小區提供物業服務。 2014年,合肥市出臺進一步加強物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著力提升物業服務水平和社區建設水平。為切實做好整治小區后期管理,2018年開始引進第三方巡查機構,定期巡查和考核,推動整治后小區管理長效化。
“有了微信,第一時間就能發現問題。”經開區臨湖社區負責人翻出手機里信息說,老舊小區管理創新也趕上了“互聯網+”。據介紹,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任何問題,均可第一時間在微信群中提出,物業及社居委即刻作出反應。據悉,合肥市目前正在依托智慧城市建設,利用大數據資源,在建設志愿服務平臺和信息服務平臺的基礎上,打造小區管理的物業企業聯合平臺。
如今,隨著老舊小區路平、水通、燈亮、樹綠,越來越多的業主感嘆:“這是政府出錢給我們穿衣打扮”,“不買房、不搬家、老房變好房”,“樓還是那幢樓、房還是那套房,可是現在每天都有新的感受”,“家好、小區環境好比什么都好,政府做了件大好事”。
上圖:在施工過程中,聽取居民整改意見。
右圖:現場聽取小區業委會建議。
編輯: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