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廁所規劃建設應有情懷
今年暑期熱映的印度電影《廁所英雄》是一部“有味道”的影片。嬉笑怒罵中盡顯世事人情,笑與淚中體現改變世界的決心。
這部電影之所以在我國廣受好評,不僅是其立意的新穎及電影本身所展示的情節吸引人,可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面對這件看似事小,實則關乎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廁所大事,印度和我們有諸多相似之處,電影能引起我們強烈的共鳴。
廁所雖小,卻是全世界通用的嗅覺語言和視覺語言,一個國家的廁所狀況體現的是其先進程度及人文關懷精神,正緣于此,我國在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后,開始關注廁所問題。
從2015年廁所革命提出到現在,已過去三年時間,這三年里,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無論是景區還是服務區,都積極行動,發文件、編規劃、定目標、投資金,下大力氣整治和改善由來已久的廁所難題。各地各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出臺了不同的整改措施,有的地方著重增加數量,有的地方致力完善配套,有的地方展示文化特色等。這些措施和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之前如廁難,廁所數量少、環境臟亂差的普遍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游客和民眾如廁的方便程度和舒適性,讓廣大民眾在出游時體會到“方便”這件事,確實變得方便了很多。
盡管廁所革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仍有不少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其中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廁所建設熱火朝天,卻缺少了些許“人情味”,典型的現象莫過于很多地方注重了硬件達標,卻忽略了廁所是為具體的“人”服務的這一最基礎的目的。
因此,要繼續推進廁所革命,展現文明風采,需全域前行,重建更重管,本著“科學規劃、人性管理、便捷服務、科技創新、共享利用”的基本理念,按照“實用重于美觀、人性重于形象”的思路,建設有“人情味”的廁所。
以同理心考慮需求同理心是廁所規劃和建設實施的“良心”,廁所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方便地使用,而不是面子和政績工程。很多景區和服務區設置有“第三衛生間”,這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充分體現,是特別值得肯定的,但是個別景區或服務區為了應付檢查,只布局了這個設施,卻根本不去考慮設施的功能:嬰兒臺的擱板和邊上的扶手緊緊靠在一起,擱板根本放不下來,導致嬰兒臺形同虛設;兒童的洗手臺只比大人的矮幾厘米,于是大人不方便用,兒童無法使用;烘手機固定在垃圾桶上面,手根本夠不著,烘手機變成了擺設……此類問題的出現反映出廁所改造過程中不重視合理設計和具體實施,只重視“面子”而不顧“里子”。
《城市跟蹤者》的演講者何志森認為,設計師應有“同理心”,這其實是種情懷,我們要“觀察生活”“觀察他人的需求”,這是設計師應具備的能力。同樣,這也是廁所規劃和設計者應該具備的常識和設計基礎。廁所是為人服務的,其規劃設計和實施應服從于需要,滿足真正使用廁所的個體的需求,而不是只給上級或檢查部門看的面子工程。
讓設施表達人性化關懷
經過3年建設,我國很多地方已經解決了廁所結構性不足的問題,目前出現的問題則集中在管理和服務方面。
維護好廁所革命的成果,“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實事求是地說,不管多高大上的廁所,打算在里面慢慢悠悠坐下來享受的到底是少數人,對大多數人來說,廁所的首要功能還是解決生理問題,因此,實用干凈才是第一需求。目前我們仍處在廁所革命的“初級階段”,首先要滿足的仍然是大多數民眾的基本生理的需求,在此過程中,重管理、重服務,讓廁所更人性化比廁所的外表美觀重要得多。
廁所人性化的設施看似是細枝末節,卻是實用的“人情”。比如,冬天洗手池的熱水讓人能更舒適的解決洗手問題;帶有輪椅扶手的便池放在剛進門的地方讓人上廁所時更無障礙;保證馬桶有足夠的沖水力讓廁所隨時保持干凈,減少上廁所的尷尬,也減輕保潔人員的工作負擔,這比沒有WIFI更讓人易于接受。廁所門口提供的免費廁紙更能讓人如廁方便,沒有后顧之憂。有人擔心,免費的廁紙會被人們大量的帶回家中,畢竟,有些地方曾經有過前車之鑒,但如同剛開始出現的共享單車被個別人騎回家一樣,后期由于充足的供應,隨時隨地可供取用的便利性完全阻止了個別人的不道德行為。
大家都贊揚日本的廁所,因為他們有很多人性化的設計,我們的廁所革命與國際文明接軌是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有些地方不僅借鑒了國際優秀的廁所設計理念,而且更創新。比如,服務區廁所門口的洗手池水龍頭一高一低錯落分布,冷熱水相間供應。仔細觀察發現一些過路的司機及其他民眾用較高的水龍頭在洗臉和洗頭,非常方便,跟他們交流時他們都非常贊同這一人性化的設計,看他們洗得清清爽爽,瞬間覺得舒心,這種貼心的考慮更顯人情,人性化的設計和設施比廁所外觀更關鍵。
讓信息體現人情
廁所革命不僅是一場公共服務的革命,也是一場社會觀念革命和文化素養革命,更是一場科技革命。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新型終端技術等新型科技的使用,讓廁所的人情味有了實現的可能。很多地方推出了廁所數字地圖、APP等信息化創新手段,解決“找廁難”“如廁難”等問題。比如,成都市錦江區實施的共享廁所,通過APP,游客或市民可以方便地找到就近向有民眾開放的企事業單位或商家店鋪的自有廁所,體現了社會責任,也體現了一個城市的“人情”。
科技是要服務于人的,現代服務業的共享性、體驗性趨勢越來越明顯,一個共享方便、體驗良好、舒適、衛生和環保的廁所需要多種科學技術的參與和集成,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情況,并不需要一刀切的萬用標準。但有個別地區目前陷入了一個誤區,覺得廁所就得建設得豪華,要把最新的科技和信息化技術利用起來,不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也不考慮當地使用廁所的民眾的具體需求,做沒人使用的APP,或者在信號很弱的地方貼上二維碼,出發點當然是好的,實用性卻不足。事實上,從信息化的過程來看,在有些地方,放置標志明顯指示清楚的指示牌比二維碼和APP更管用;從技術情況來看,不管是相對簡單的生態旱廁還是A級的智能廁所,增強廁所科技含量,使之能達到節能、節水、環保的要求即達到了廁所革命的目的。有條件的地區,實現智能化管理,比如,在廁所外面的電子顯示屏顯示空位,讓使用者如廁時不會著急,人多時不會難堪,方便時干凈整潔,這是科技和信息化的“人情味”;沒條件的地區,有簡潔明了的標志,有通俗易懂的符號,又何嘗不是傳統信息“人情味”的體現?
“物質文明看廚房,精神文明看茅房”。世界廁所組織發起人認為,廁所是人類文明的尺度,這是廁所革命的意義。業內人士表示,廁所革命的管理與養護不僅要加強硬件服務設施的管養結合,更要著力推動廁所科學規劃、合理設置和人性化服務,這是廁所革命的方法。
一座城市的文明指數、一個國家的文明高度要再上一層樓,和廁所這件小事息息相關。網絡大數據分析顯示,經過3年廁所革命,游客對廁所的滿意度從2015年的70%已經上升為2017年的超過80%。在此基礎上,如果多一些人性化的設計,設身處地地從個體的需求出發,以人為本,讓廁所散發出濃濃的“人情味”,那么廁所革命將更加成功。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