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為什么是中國最宜居城市?
當代知名作家汪曾祺曾在《香港的高樓和北京的大樹》里說,香港的高樓令人窒息,讓他無比懷念北京的大樹。后來,他又在《香港的鳥》里說,香港太城市化,只有居民手提的精致雙層鳥籠,沒有鳥能夠在這城市的天空自由地飛。
這些文字生動地反映了香港這座城市給予人的壓迫感。截至2017年末,香港總人口740.98萬人,在香港1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4平米。
可就是這個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4平方米的城市,竟被不同機構評選為“中國最宜居城市”。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城市營銷發展報告(2018)》,香港的宜居指數高居全國第一,北上廣深位列其后。不僅如此,英國《經濟學人》旗下智庫公布的2017年全球宜居城市報告,也將香港評為中國最宜居城市。
近年來香港經濟增長放緩,住房壓力有增無減,她憑什么拿下中國最宜居城市?
公開報道顯示,經濟學人智庫將香港列為中國最宜居城市的最重要理由,是因為香港擁有大量的綠化面積。
香港自1970年代開始,便通過立法保護了約占全香港總面積40%的郊野公園。在法律約束下,所有樓盤的開發只能在狹小的空間展開。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港人以“蝸居”的居住環境,換來了大片的綠化面積和清新空氣。如今,雖然經濟增長放緩,住房壓力巨大,但香港的郊野公園有增無減。
不同機構對于城市宜居指數的評定,參考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但衡量的指標基本都包括氣候環境、社會安全、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環境、基礎設施這些方面。香港除了在經濟基礎和氣候環境方面極具優勢,其他幾項指標也表現強勁。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在世界最安全城市排名上位列第二,僅次于日本。
據社科院《中國城市營銷發展報告(2018)》,近一年來,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座城市的總體發展勢頭良好,文化、旅游、創新創業方面都有不錯表現,但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短板——宜居指數比較低。
北京宜居指數低主要原因在民生質量和生態環境這兩方面。醫療、教育的高成本,回漲的房價,使民生質量缺乏提升拉動力;另一方面,雖然北京在治理污染企業和霧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空氣質量仍未進入優質行列,導致生態環境落后北京發展需要。
上海的宜居指數有所下降,主要失分項在民生質量,交通擁堵、房價偏高、公共醫療資源緊張等問題,使上海民生質量排名靠后。廣州宜居指數較低主要也是民生質量不高導致的,因此廣州在2018年將品牌建設重點放在宜居建設上,共計56個覆蓋民生、醫療、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項目將要開啟。
雖然現階段上海的投資發展指數有所下降,但過往的積累仍保證她在未來有很大潛力。上海的自由貿易區、綠色協調的經濟結構、開放的姿態將為其未來發展帶來無限可能。
(中國風景園林網摘編)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羅華端:塑造宜居城市——新加坡的歷程
新加坡今天享有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清潔的土地、高標準公共衛生,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清潔宜居城市之一。不過早期新加坡的情況并非如此【詳細】
銳評:宜居城市應該有大樹扎根的空間
27日夜間,不少地方遭遇了疾風驟雨。在齊魯晚報的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上,很多壹粉曬出了自己所在城市大樹被連根拔起的景象。個別倒下的大樹,砸到了停放在路邊的車,即便沒有諸如此類的經濟損失,看到生長了多年的大樹一【詳細】
尹偉倫:濕地生態功能與宜居城市建設
2017年9月2日上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尹偉倫發表題為《濕地生態功能與宜居城市建設》的主題演講。他提出,要針對當前人類存在的問題加強生態環境【詳細】
評論:“城市設計”的本質是更宜居
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南寧市、北海市名列其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