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強:解決城市病 四步驟讓城市“智慧”起來
“今天是周六,晚上有很多青年人,于是廣場會放出適合青年的燈光,青年的音樂,你走到附近的餐廳,這個餐廳會知道你什么時候來過,你當時點的是這個菜,不過我們還有新菜可以給你推薦,上次坐在那個位置上,是不是今天還喜歡這個桌子”,這是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在實施和研發的產品—智能廣場。
吳志強向鳳凰網財經表示,我們趕上一個好時代,人工智能可以被運用到城市里面,幫我們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環境問題,就學問題,就醫問題等,在處理這些“城市病”的過程中,吳志強提出了走向智慧城市的四個步驟:感知、判斷、反應、學習。
在11月5日到10日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吳志強團隊也帶來了正在落地的上海馬橋鎮項目,吳志強表示,智慧城市在大都市的項目落地仍然存在數據龐大且過于復雜的問題,所以現階段首先聚焦于小城鎮,“在未來的12年里,我們會在中國拉出來一批這樣的實驗地來示范人工智能與城市的結合”,吳志強道。
吳志強同時強調,所有人工智能在城市里的應用歸根結底都必須要為人服務,必須倒向今天城市中存在的痛點,以痛點解決作為研究的攻關點,另外,必須建立系統的架構,不僅局限于城市規劃,研究信息技術、大數據、機器人的人員都應該共同參與其中。
四步驟讓城市“智慧”起來
鳳凰網財經:如何解決人口擁擠、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問題是當下人們最關注的一大問題,在此情形下,建設“智慧城市”的呼聲越發強烈,您能否描述一下什么樣的城市才是智慧城市?
吳志強: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是在2008年做世博會的時候提出的,我們當時和IBM共同聯合做了一個比較大的課題,“如何來把智慧城市做起來”,我們當時在世博會的理念叫“Better City Better Life”,更好的城市才有更美好的生活。
我們實際上很清楚城市有很多問題,也是全人類現在共同的挑戰,第一,環境,第二,交通,第三,日常的運行,每天要花很多無謂的資源、能源、時間。
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來智慧城市的四個關鍵。第一,要能夠感知,第二要能夠判斷,第三要能夠反應,第四必須還要能學習。我們在世博會創造了很重要的詞叫City Being,一個城市就像一個生命一樣,能夠越來越聰明,像孩子在長大一樣,當時在世博會設立了非常大的一個館,就叫City Being館,當時就用了Smart City。
首先要能夠感知,包括機器、衛星、地面、統計數據、調查的感知等六大系統,然后馬上判斷這是好還是壞,會有怎樣的反應,這個反應對不對,我們要來檢驗,學習,也就是四個步驟:感知,全面的感知;判斷,準確的判斷;反應,不要過度的反應,要恰當的反應;最后達到他能夠學習,能夠自我循環越來越聰明。
2010年世博會結束以后,發現全世界都在說Smart City這個詞,這也影響到了科學界,我們工程院的老院長徐匡迪先生精確的分析了smart和intelligent的差別,他認為從科學上和科技上來說,這其實是一是一個智能(intelligent)技術,并不是說整個城市真的智慧了(smart),所以改為“I (intelligent) City”。
到了今天,我們又更多的挖掘推進, intelligence加入了更多的AI,我們現在實際上最后的十年都在做人工智能的大規模介入,所以現在又叫“AI city”。
什么是好的智慧城市?
鳳凰網財經:2015年起,英美法歐盟等國開始陸續推出人工智能的相關規劃,而中國在2017年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有一項與其他國家都不同,就是城市智能化,您認為當時中國為什么會提出這樣一個比較有特色的想法?是基于中國的經濟特色還是跟城市化有關?
吳志強: 和我們這些專家有關。在制訂中國人工智能新一代的推進戰略規劃中間,我們有一些很智慧的專家站的非常高,說中國要做人工智能,和人家區別在什么地方,很大的一方面就是中國正在經歷這么大規模的城鎮化,這是一個很大的發動機,具有很大的需求量。
要解決中國的城鎮化發展,不走別人的彎路,只有將人工智能大規模介入,這既是對人工智能的推進,也是對中國城市品質的推進,是一個雙推進戰略。所以說當時寫的很清楚,要用人工智能推進中國城市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生命過程中間的智能化,這是其他國家不會碰到的。
鳳凰網財經:隨著2017年這個發展規劃的推出,您認為目前為止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
吳志強: 2013年,我們就開始設定一個題目,因為全世界都在說智慧城市,那么該如何評價,以什么標準來評價,怎么監測,什么是好的智慧城市,什么是差的智慧城市,我很有幸從頭開始就投入了這個課題。
到今天為止,我們可以監測監控全世界450個城市,你到底智慧到什么程度,我們有五大項指標一直在監測,比如經濟、生態環境、硬件,人員素質等。我們和許多工程院的院士連續工作了三年,我們很清楚,我們不站在任何一個城市的角度,也不站在任何一個廠方的角度,我們是第三方,是真正的站在人的服務運行上來看一個城市可持續嗎,方便嗎,生活美好嗎等五個方面,我們對全世界的監測監控會一直不斷持續的更新。
鳳凰網財經:現在咱們評價系統里,全世界哪個城市最智慧?
吳志強:這個是在變化的,誰也沒有辦法永久占領世界智慧城市的第一名。英國倫敦曾經占領過一次第一,它也一直沒有落到過全世界五百多個排名的第十位以后。
你只要到英國倫敦的政府網站上去看,就會發現這是全世界最透明的為百姓服務,為創業者服務的網站,整套體系非常完整,當然我們中國也有很好的城市,比方說寧波、上海浦東,武漢,這些在全世界排位都是比較靠前的,在15名到25名之間游動,我相信中國在全世界不差,你要知道全世界一萬多個城市,能夠排到前面的真的已經很不容易了。
“人工智能+城市”會給人更多溫度
鳳凰網財經:現在是否已經有一些方案在城市落地了,您能否舉一個案例?
吳志強:一旦人工智能和城市相結合,就會變成兩大動力,互為因果,互為促進。我們碰到一個好時代,人工智能可以用到城市里面,幫我們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環境問題,就學問題,就醫問題,我們覺得這兩個東西叫渴望很久,終于走在一起了。
我們現在還不能做大都市,太復雜了,數據量太多了,我們正在做小城市,三萬人、五萬人,三平方公里五平方公里的小城市,比方說上海馬橋鎮,同時我們也在尋找一些研發區,像高新產業區,工業園區,是不是也可以讓我們的園區提升效率產出更多的成果。在未來的12年左右期間,我們會在中國拉出來一批這樣的實驗地用于示范人工智能與城市的結合。
目前,我們正在實施和研發人工智能的廣場,比如今天是周六,晚上有很多青年人,于是廣場會放出適合青年的燈光,青年的音樂,你走到附近的餐廳,這個餐廳會知道你什么時候來過,你當時點的是這個菜,不過我們還有新菜可以給你推薦,上次坐在那個位置上,是不是今天還喜歡這個桌子。人工智能廣場會跟你互動,這樣一個城市也會給人更多溫度。
所有人工智能在城市里的應用歸根結底都必須要為人服務,必須倒向今天城市中存在的痛點,以痛點解決作為研究的攻關點,另外,必須建立系統的架構,不僅局限于城市規劃,研究信息技術、大數據、機器人的人員都應該共同參與其中。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