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體制機制為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添動力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中原城市群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城市群,推動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就要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抓住機遇,開拓創新,打破阻礙城市群發展的行政壁壘,探索建立適應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為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把構建協調推進體系作為基礎保障。加快建立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協調機構,在省級層面,建立五省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參加的會商制度,定期召開座談會、研討會,探討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在城市群層面,加快構建市級協調機制,統籌協調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切實加強與國家部委等有關部門的溝通銜接,研究制定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項目布局、重大政策協調等工作。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要按照城市群規劃確定的職能分工和定位,盡快制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推動人口、土地、資金等方面政策和改革舉措形成合力。
把構建規劃體系作為戰略保障。科學編制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規劃,研究出臺《關于促進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有關部門要盡快編制和完善《中原城市群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原城市群綜合交通發展規劃》《中原城市群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以及《中原城市群公共服務發展規劃》等相關專項規劃,科學制訂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
加強中原城市群各市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重大戰略和規劃的銜接協調,聯合制定和實施中原城市群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作、環境保護、旅游合作、教育培訓等專項規劃,聯合開展重大設施銜接規劃、重點地區整合規劃和城鄉一體化規劃等研究和編制工作。
把構建現代城鎮體系作為重中之重。以鄭州都市區為核心、米字形城鎮產業發展軸帶為支撐,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的現代城鎮體系新格局。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以提高鄭州首位度和國際化程度為重點,著力提升鄭州市對中原城市群的龍頭帶動作用。以鄭州大都市區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動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等毗鄰城市融合發展,構建輻射帶動中原城市群發展的核心區域。
在繼續做大做強鄭州、打造鄭州大都市區、培育打造洛陽副中心的基礎上,把南陽、商丘、安陽作為副中心城市進行打造,著力形成“一核四副”共同支撐帶動中原城市群發展的戰略新格局。以實施百城提質工程為重點,全面加強縣城城區供水、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選擇區位條件優越、發展潛力大的重點鎮,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建成一批特色鎮。
把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作為核心支撐。構建現代產業分工合作網絡,加快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引導研發、核心制造、綜合服務高附加值環節向城市群核心城市鄭州市集聚,支持城市群內的龍頭企業在鄭州市建設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總部經濟、平臺經濟等,促進一般加工制造環節向周邊城市轉移,引導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聯合發展“飛地經濟”,引導探索“核心城市研發設計+周邊地市協同制造”“核心城市總裝集成+周邊地市零部件生產”“核心城市生產型服務+周邊地市成品制造”“核心城市平臺經濟+周邊地市產業生態圈”的中原城市群產業協同發展格局。
把構建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體系作為基礎支撐。積極構建和完善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之間綜合交通運輸通道,構筑起城市群之間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構建高效泛在的信息網絡系統,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纖網絡,大幅度提高城鄉家庭用戶寬帶接入能力,推進“全光網”全面升級。深入普及高速無線寬帶,實現4G網絡行政村全面深度覆蓋,爭取5G網絡建設試點。營造秀美宜居的生態環境,加強低丘緩坡土地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沿宜林荒山、鐵路、公路建設綠化帶,維護農田林網綠色空間,加快形成中原城市群境內沿河的重要生態廊道。
把構建治理體系作為改革途徑。創新新型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戶籍制度、土地保障機制、資金多元籌措機制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建立重大群體性事件、食品藥品安全、重大疫情、安全生產事件等領域應急和防范協同處理機制。
創新行政審批體制機制,共同推廣“一站式服務”“網上辦事”和“網上審批”,開辟重大項目“綠色通道”,制定和完善市場“負面清單”、政府“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激發市場活力。建立保障中原城市群區域經濟合作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有利于進行跨行政區建設和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中原城市群崛起要做好“格局”文章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詳細】
“鄭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
大國要有大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以鄭州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