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都市圈發展要防“大城市病”
昨日,“‘一帶一路’與廣州國際大都市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廣東迎賓館召開。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務院研究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等相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領導和專家參會,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背景下,加速推進廣州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影響拓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廣州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
本次研討會由廣州市社科院主辦、廣州城市戰略研究院承辦,研討會分為三個專題板塊:“一帶一路”與國際大都市建設的理論創新、“一帶一路”與國際大都市建設的實踐探索、“一帶一路”與國際大都市建設的廣州樣本。
市社科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躍國在致辭中指出,廣州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排名和地位持續快速上升,在GaWC發布的2018世界城市名冊,廣州排名第27位,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技術變革的新挑戰,這個全面變革的過程對廣州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應該以清醒的歷史意識和開放的世界眼光,回顧過去尋找啟示,面向未來改革創新。
張躍國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州發展提供重大機遇,廣州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但要對廣州發展階段要有清醒的認識。當前廣州內涵外延還沒達到成熟程度,綜合城市功能與世界發達城市還有很大差距。“廣州發展過程中面臨兩大任務,既要補齊現代化城市發展中的短板,還要面向未來新的挑戰,如全球化、技術變革和老齡化背景下城市的重構與發展。”他提出,廣州要發揮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獨特優勢,加深同灣區城市的協同融合,在更高價值鏈條上進行分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邁向下一個四十年,廣州需要更大程度上改革開放,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國際化、服務業擴大開放、市場準入放寬等方面做出更大改革。
廣州國際大都市建設進入快車道
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中共中央黨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做了主旨演講。他說,當前“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使廣州的國際大都市建設進入前所未有的快車道。廣州是“一帶一路”的樞紐,廣州建設的國際化大都市應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大都市,下好城鄉融合發展這盤棋正是題中之義。“應重在實干,把各項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在高起點上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提升市場力和創新力,把廣州建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大都市。”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史育龍認為,大都市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合作引擎,城市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廣州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要突出五個方面的內容: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區位優勢,傳承發展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構建雄厚的城市產業基礎,建立廣泛的貿易聯系并持續開拓海外市場,把握好自貿試驗區、跨境人民幣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制度優勢并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研究員肖金成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在南中國逐漸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輻射佛山、肇慶、清遠、東莞等城市的廣州都市圈。他對廣州都市圈發展提出建議:通過產業結構升級、空間布局優化提高都市圈的輻射能力;防止“大城市病”,摒棄“單中心、攤大餅”,多中心組團式發展,與佛山、肇慶、東莞同城化發展;構建規模大、產業層次高、輻射力強的都市圈等,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趙民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從當初的“前店后廠”模式向“多輪驅動”發生重大轉變。未來廣州的發展要有國際區域視野,以全球城市為目標,強化國際職能,鞏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位和增長極作用,加強服務“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設施建設。就內部來講,要提升廣州主城區能級,建設中央活動區,定義面向內外的多個專業化副中心。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廣州:更新成未來城市發展重要驅動力
廣州改革開放40年,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GDP增長了500倍;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常住人口從282萬增加到1450萬已達臨界點,且高度集中在6個老城區。發展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在市區內留下了大量“三舊”地區,即舊廠、舊城和舊村,亟需進行城市更新。【詳細】